• 103阅读
  • 0回复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点——浙江绍兴县外贸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5
第1版(要闻)
专栏: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点
  ——浙江绍兴县外贸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王军 王斌来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浙江省绍兴县委、县政府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机遇,因地制宜地确立了发展纺织业外向型经济的思路,以出口贸易为突破口,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行政区划调整时人口划出1/4、经济总量减少1/5的情况下,经过两年努力,创造了“浙江外贸第一县”、“浙江综合经济实力第一县”等佳绩,找到了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点。绍兴县的思路和实践值得借鉴。粉墙黛瓦,层台高耸,小桥连曲径,台门通人家。
  这里是鲁迅描绘过的“未庄”;这里又不是鲁迅笔下的“未庄”———亭台水榭、江南风情依旧,萧索已不再。新未庄900多户人家分享着471幢仿清代江南民居、公园、绿带;呼吸着江南水乡的湿润;感受着鉴湖的灵韵。像新未庄这样的新农村在浙江绍兴县还有28个。
  提起绍兴县,不能不说纺织。绍兴县的纺织业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产值的15%。亚洲最大的纺织面料交易中心——中国轻纺城就坐落在绍兴县柯桥镇。2002年,绍兴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911美元。
  “绍兴县经济连年走高,说到底是靠外贸的带动。纺织业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如果不做外贸,绍兴县是什么局面?不可想象!”绍兴县委书记徐纪平谈起外贸来非常自豪。
  企业:外贸改变着我们
  “外贸救了企业。”从负债1000万元,到拥有资产8亿元,浙江天圣股份有限公司用了7年时间。今年30岁出头的董事长孙永根经历了企业的由衰到荣。
  1997年前后,纺织业内销市场不景气。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孙永根带着天圣员工打破了当时乡镇企业不敢搞外贸的传统,积极争取国外订单,初尝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天圣公司外贸出口4780万美元,外贸对企业的直接贡献率达到40%。
  做外贸,从不敢到敢,这是企业家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县外经贸局做了3年工作,华港染织有限公司直到2001年8月终于下决心做外贸。
华港染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洁萍说,做外贸风险大,万一钱拿不回来怎么办?追到国外去?很多农民企业家当时都这么想。
  “你们包装的塑料袋怎么这么大?衣服烫完了怎么能立即装进塑料袋?商标粘性怎么这么强?线头怎么这么明显?……”这是华港公司接待的第一位外国客商提出的问题。
  “我一下子蒙了,怎么提了这么多从来没注意过的问题?”顾洁萍对一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外商列举了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之后,顾洁萍信服了,按照外商的质量要求作了改进。
  “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这样的话出自农民企业家口中,在绍兴县一点也不稀奇。“现在农民企业家素质提高得很快,我都有危机感了!”徐纪平半开玩笑地说。
  在和外国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些厂长经理的法律法规意识强了,口才变好了,发展思路开阔了,胆识和气魄今非昔比。
  政府:一年一个突破口
  从1997年底出口额不足1亿美元,到2002年自营出口额达14.6亿美元,绍兴县外贸增长率高速递增,2002年自营出口额跃居浙江省第一。“从1998年到2002年,外贸出口额年增长率分别为54%、172%、68%、72%、71.8%。”绍兴县外经贸局局长施平平如数家珍。
  徐纪平解释了其中的奥秘:“从1998年到2002年这五年,每年都和企业讨论确定绍兴县外贸新的增长点。我们着重引导企业提高外贸意识、开拓市场,为他们提供各种扶持和服务。”
  1999年,绍兴县抓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申报。当时绍兴县民营企业占90%以上。1999年初,《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实施。县政府及时帮助企业办理各种申办手续。永通染织集团成为第一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之一,1999年自营出口额达1500多万美元,2002年这个数字猛涨为1.6亿美元,成为绍兴县自营出口第一企。
  2000年,绍兴县在全国率先推出外贸贷款体系,县政府主动为企业做贷款担保。
  2001年7月,外经贸部发布《关于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外贸流通企业。绍兴县政府马上组织企业申报,多次培训。“所有的手续我们免费帮他们办。”绍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轻纺城分局副局长马勤业介绍说。3个月后,炎中贸易有限公司“第一个吃螃蟹”。
  2002年,绍兴县重点抓企业的跨国营销,支持企业把办事处设到销售地点,增强企业对国外市场的反应能力;引导企业搞工贸联营,倡导“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
  此外,政府还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对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参展的企业分别补贴50%、30%的费用。2002年外经贸局组织了15次出国参展活动。“我们不赚企业一分钱。”施平平说,有个女同志独自一人带团出去,最后累哭了。优秀的服务赢得了企业的尊重,外经贸局连续两年在政府部门评议中排名第一。
  除了生产企业,中国轻纺城的商户也在拓展外贸上下功夫。来自全国各地的9600家经营户,4万多从业人员齐聚轻纺城。来来往往的中外客商使49.2万平方米的市场显得有些拥挤。2002年,中国轻纺城以226亿元的交易额,坐上了全国专业市场的第一把交椅,外贸出口贡献了84亿元。到2002年底,中国轻纺城有42家商铺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帮企业算账,用好用活政策;每年两次组织企业招聘人才;设立外贸龙虎榜,每月公布各家企业的外贸额……绍兴县在外贸方面不遗余力。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很好。在绍兴县,有政府支持,企业几乎没有什么难题!”这是企业经营者对政府的评价。
  外贸: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外贸发展,带来了良性循环:定单增多,企业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工艺改进了,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瞄准把绍兴县建成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的目标,企业摩拳擦掌,各显身手!2003年,绍兴县自营出口的目标是突破20亿美元。
  但绍兴县没有陶醉于成绩,而是把目光投向长远。出口大多流向非发达国家、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不解决,外贸后劲不会足。
  2002年上半年,绍兴县投入技改资金21.5亿元。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此举已初显成效——对德国、英国、巴西的出口成倍增长。
  2002年,永通染织仅直接用于印染后整理进口设备的外汇额度就在500万美元以上,技改投入超过1亿元。总投资500万美元的浙江惠凯针纺服饰有限公司主体厂房基本竣工。
  轻纺城纺织有限公司与西班牙客户共同投资上千万美元,新上一个染整项目,产品全部外销。
  天圣公司2001年投资1亿元、2002年投资3.2亿元,从法国、意大利进口国际最先进的设备。研发中心平均每天诞生3个新品种。
  外贸不仅解决了销售问题,还解决了质量问题;不仅解决了产品问题,还解决了人的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绍兴县对外贸易扬帆奋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区划调整,减少25万人口以后,绍兴县通过两年努力,再度成为浙江综合经济实力第一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