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走出误区 学会看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4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走出误区 学会看病
  北京中医医院 王国玮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必然规律。在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都可能患病,学会看病便成为每个人必修的课程,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医生,使自己得到及时、科学、合理的治疗和调护,才能早日康复。但事实上许多病人在看病这件事上存在着诸多误区。
  小病失治酿成大病
  一个10岁男孩,初患感冒发烧后,家长给他服了一些成人用的感冒药就送去上学了。几天后,烧退了一些,但咳嗽加重,等再到医院就诊时,已发展成肺炎,住院治疗半个多月才痊愈。一些儿童患感冒后,不及时治疗,发展成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炎等等,造成身体其他器官的损害,这就是“小病失治,大病酿成”。
  当自己或家人患感冒、发烧、腹痛、腹泻等一些常见病症时,许多人认为这是常见病,不需看医生,家中有什么药就随便服一些了事;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好,不用服药,就带病坚持上班;还有一些面临紧张复习、考试的学生,常常带病坚持上学……在他们的习惯思维中,感冒等病症为“小恙”,一“扛”就过去。殊不知这么一来,既有可能“扛”过去,也有可能就此“扛”上了大病。
  疗效好坏全在自己
  一些人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只要到医院看过医生,剩下的就是大夫的事了,病好病坏,不在自己,全在医生。疾病好了,那是大夫医术高超,道声“谢”完事;病要没好,换个医院或换个医生再继续治疗。
  有一位慢性肝病患者,病情本来不很严重,医生让其按时服药、注意休息、戒烟禁酒。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化验,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各项指标反而恶化了。经追问医嘱执行情况,才知病人只执行了第一条———“按时服药”,其他两条没有执行,理由是工作忙,责任重,经常出差,交友应酬,酒得照喝。试想,肝病患者需忌酒、多休息是一般常识,此君却工作第一,交友饮酒第二,治病为三,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患者的康复既有赖于医术高超、责任心强的医生的诊治,同时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中医所谓疾病“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说患者应以良好的心态执行医嘱,科学合理地调护自身,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盲目看书只会加重病情
  慢性病患者由于病程长,既影响工作学习,又影响生活交友。所以他们大多更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于是就买许多医学参考书,然后将有关自己病情的章节反复阅读,对号入座,而且往往向最严重的症型和后果上对,造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病情加重,自然更难治疗。
  医学参考书及医学科普读物是用来让人们了解医学常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护理方法、保健养生知识的。患病后看医学参考书是为了更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千万不可成为增加心理压力、加重病情的“紧箍咒”。
  专家不是万能的
  有的患者看病非大医院不可、非专家不行。这些患者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全国的疑难杂症患者都慕名而来到大医院找专家诊治,而专家的门诊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给更多的患者诊治,专家们不得不缩短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况且不少专家年事已高,连续面对许多病人,精力和体力都难以保持最佳状态,这些都有可能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病人或家属提出找一个“好大夫”的要求。其实,什么是真正的好医生,不能光看年龄、学历、职称等东西,只有“德艺双馨”,既钻研学术,业务过硬,对病人又认真负责,才是一个好的医生。
  药贵不一定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有的患者患了一般的常见病,动辄就要求吃高价进口药、用高级抗生素,这也是一个误区。
  一个时期以来,抗生素的滥用曾给人们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四环素牙”,大多因为几十年前应用四环素不合理给患者造成的。如果现在仍给患者滥用抗生素,谁能保证几十年之后不会再有新的后遗症出现呢?合理用药不仅是医生的责任,也是患者应遵守的规则。在患病后,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辨证论治,而不是以金钱论“英雄”,这样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人们关注和投资健康本是件好事,但这其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如:什么人应使用保健品?用什么保健品最好?怎样应用保健品才能更好地强身健体等等。从医学角度看,对于一些大病初愈、久病之后、年老体弱之人,可以用一些保健品辅助治疗、恢复体力;而对于一些身强体壮的儿童及青年人,他们更需要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增强抗病能力。关于保健品的质量问题,大家也要睁大眼睛,防止造成不良后果。
  其实,人的一生总会患这样那样的疾病,也难免会和医生打交道。在患病后,关键是要保持良好心态,“走出误区,学会看病”,只有这样,才能积极配合医生,迅速地恢复健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