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艺术科学与先进文化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5
第7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先进文化建设笔谈

  艺术科学与先进文化建设
  吴文科
  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些论断不仅指出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为包括艺术科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艺术科学研究作为文化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还是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都离不开包括艺术科学在内的正确理论的先导与支持。艺术科学研究的根本性质与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史论与艺术作品包括艺术作用于社会人群的审美规律等等的科学研究与理性观照,来阐发先进文化,宣传先进理念。具体说来,就是以科学的艺术理论武装和指导现实的艺术创作与表演,以正确的审美理念引导艺术的传承与接受,以高尚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娱乐消费与精神追求。通过对艺术创演的积极促进和审美鉴赏的正确引导,塑造人的精神品格,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服务于对民族精神的审美锻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通过艺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用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总结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心路历程,阐释民族艺术丰富多彩的美学内涵,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同时,了解和研究外国的艺术创演实践及其成功经验,推介世界范围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审美理念,来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充实民族艺术的创演武库,这与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相一致,也与艺术审美的特殊性质相关联。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与审美追求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其社会价值与作用包括了娱乐、认识、教育和审美各个方面,在滋养民族心灵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于不知不觉之间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社会效应,是其它直接功利的硬性宣传方式与高台教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通过艺术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因而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为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之一。对艺术及其创演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使之能够更好地更自觉地肩负起滋养民族心灵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艺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为,艺术科学的研究工作不仅能够指导和推动艺术的实践活动包括艺术创演的健康开展和艺术经营的市场繁荣,为艺术地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与强大的智力支持,以增强和扩大艺术对于社会人群的审美影响,而且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现象的剖析评论,引导人们的艺术消费包括艺术活动的参与和艺术作品的鉴赏,直接服务于社会人群的艺术活动与审美接受。
  艺术科学也是科学,离开对艺术生产与消费科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不能在正确的意义上自觉地进行艺术的生产,就会削弱人们的审美接受效应和精神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使艺术科学的研究工作,有着格外庄严的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在经济上继续缩小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东西部差别,而且意味着要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经济生活同步发展、一并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20多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综合显示,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因而变得更加迫切。人们对艺术审美活动包括对艺术展演的欣赏和艺术作品的收藏,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阔,方式更为多样,要求更为高格。而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市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且不说艺术的创演活动在一些领域还显得比较薄弱和低迷,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消费需求有着相当的距离。还有一些所谓的艺术创作现象,比如打着艺术的旗号渲染血腥与怪异、消解庄严与崇高的所谓“行为艺术”创作中的某些哗众取宠的非艺术行为;在历史剧和古装剧创作中对封建意识和腐朽生活方式不加分析与批判,盲目渲染甚至赞美有加的非历史倾向;远离生活实际放弃道义责任,在纵欲与幻想之间进行“身体写作”的文学梦呓等等,都在不同层面上呼唤着包括艺术批评活动在内的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强力引导,呼唤着艺术科学的研究工作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现实斗争与历史进程中,奉献自己的智慧,发挥应有的作用。上述艺术创作与展演过程中存在的不强健与不和谐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艺术研究工作力度不够的同时,也凸显着加强艺术的科学研究以切实提高全民族审美素质和鉴赏水平的重要性。
  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使得文化的多样性追求,成为人类在未来生活中保持和提升自身生活水平特别是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柄“双刃剑”对文化特色的可能消弭所带来的精神生活的贫乏与单一,世界范围的有识之士,发出了大声的疾呼与严肃的警告:越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越是需要保持和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全球范围对于各国各民族独特文化包括艺术和审美文化、尤其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有的国家投入了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来重新构建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灵魂的审美寄托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地位。从而使人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的认识,不只停留在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生存竞争力的现实功利范畴,而是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生存生活质量和延续发展的历史叩问与终极关怀。
  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和加强对艺术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发挥其独特作用,便不只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包括艺术文化,更好地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丰富充盈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