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火中凤凰 纪实史诗——文献电视片《新四军》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5
第7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火中凤凰 纪实史诗
——文献电视片《新四军》观后
黄曼君
文献电视片《新四军》(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湖北经济电视台合拍)基于文献及实地资料的考察,将纪实的手法与某种故事化的方法融合起来,为我们系统全面地展示了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的整体面貌,不仅弥补了广大观众对新四军知之不多的缺陷,而且复活了在抗日烽火中蜕变新生的新四军“火中凤凰”的光辉形象。在影视艺术上,它充分发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长,在纪实片的故事化和史诗化上取得了突破;它不仅有“史”,是新四军的军史,是中国现代战争史、军事史的新篇章;而且也有“诗”,具有史诗品格。
  宏大的构思与整体性结构相渗透,为作品主题、人物和情节的展开和描写提供了高远广阔的活动天地,是这部纪实片故事化、史诗化的首要特点。本片在总体构思和内在结构上采取的是主要线索鲜明、多线展开深层掘进,又在新的基础上往复回环的立体网络式结构方式,比较西洋艺术,类似于交响乐中奏鸣曲式的基本结构。第一集“浴火重生”和第二、三、四集“弯弓射日”类似奏鸣曲中的“呈示部”,是对新四军作整体介绍和概括的四集,提出了本片两个主题:一是新四军是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坚决抗日的人民军队,它在八年抗战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二是新四军的成长、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
  如果说前四集是新四军抗日存在的事实,是“她本应存在”的事实判断;那么,后面第五、六、七、八、九等五集则为新四军抗日存在的内部依据,是“她为什么存在”的价值判断。在结构上属交响乐中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充分发挥了呈示部中各主题因素,从新四军抗日存在的内在根据上发掘其本质特性。最后一集“再创辉煌”则是奏鸣曲中的“再现部”,又再现了第一集至第四集呈示部中的主题,并使之得到深化。
  在抗日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中,军民们英勇壮烈的英雄行为本身则展示出撼人心魄的悲剧性情节并饱和着崇高的革命激情。在句容县城,中学老师出身的县长巫恒通被日寇拘捕后绝食八天,一些头面人物包括他的老师来劝降,他都拒绝,以他孩子作人质的威迫和各种利诱,他都绝不屈服,第八天牺牲后遗体抬出,连日军官兵都为他的英勇不屈行为深深弯下了腰。有一次,新四军战士击毙了一名蓄着胡须的军官,以后战干们便首先专选蓄须的打,吓得日军军官都剃了胡须;抗战军民惯使大刀,而日军最怕大刀,因为大刀砍了脑袋,死后灵魂不能进神社……这些新鲜生动的细节构成了全片的亮点。大量逼真而又典型的细节和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给片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赋形、造血、生肌,使之跨越历史时空,具有鲜活的时代精神与生命活力。
  纪实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则在故事、人物、背景等方面不仅要求大的史实上的真实,还要求细节上的真实。这部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合拍的文献纪录片,为了让历史事件和人物复活,成为有血有肉的存在,本片进行了故事发生地实地拍摄,插入了大量过去的纪录片的片断、老照片以及大量历史文物的实录,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敌我双方当时的历史见证人的深入采访。这些见证人大多已八九十岁的高龄,而且被采访的人数之多在中国历来纪录片中极为罕见,用“抢救”二字来形容这种采访的紧迫性绝不过分。反“清乡”的残酷斗争中,塘马一战,新四军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在同一天内牺牲,也是在六十多年后,当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瞻仰烈士的遗像时,竟然看到了他们俩于牺牲前一天因应展览工作要求而留下的亲笔签名,这该是多么珍贵、感人肺腑的纪念啊!
  大型文献纪录片《新四军》是一部气壮山河又蕴藏深厚的交响乐,一部气势磅礴又逼真信实的史诗,它记载呈现出的“火中凤凰”的形象将永远翱翔不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