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文艺批评:实践与理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5
第7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批评:实践与理论
  陈定家
  针对文艺领域所谓的“纯审美”批评、“谀评”、“酷评”现象,我们又回想起恩格斯倡导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和鲁迅“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文艺批评主张。刘文斌的《文艺批评:实践与理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出版,使我们又一次回到经典大师的起点。
  作者坚持了文艺批评中“历史的观点”,将作家作品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历史的、阶级的分析,以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其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因受“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影响,文艺批评中动辄对评论对象进行“政治审判”。新时期以来纠正了这一倾向,但有人却又走向另一极端,宣扬“文艺应同政治离婚”。受其影响,文艺批评中又出现了忽视对作品中政治思想内容进行分析的所谓“纯审美”、“纯艺术”批评的倾向。作者坚持对含有政治倾向性的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针对某些人士在“文艺应同政治离婚”及“纯审美”批评幌子下的做法,作者指出,这些评论其实并未“远离政治”、“同政治离婚”,也绝不是什么“纯审美”、“纯艺术”批评。其“远离”的不过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与此同时,它们却又靠近了同这种政治相对立的另一种政治,而且实实在在地与之“结婚”。这些论断是尖锐的,也是深刻的。
  《批评》一书坚持了文艺批评中的“美学的观点”,注重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将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又一重要尺度。认为,文艺作为一种不同于哲学、宗教、道德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殊性的突出表现是它具有审美属性,“审美是文艺的基本品格,是文艺之所以成为文艺的根本因素”。而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作品的艺术性去体现出来。所以,文艺批评“在重视对作品思想性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要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而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
  作者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从评论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近年来,因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文艺评论队伍中一些头脑灵活者,或者为了赚钱而大写“广告评论”、“友情评论”,胡吹乱捧,任意拔高评论对象,甚至赞红肿为桃李……面对上述情况,作者希望文艺批评工作者“树立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从而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在深入探求真理过程中领略劳动和智慧的无穷乐趣”。
  该书的出版,为文艺批评园地增添了一抹新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