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伊拉克问题继续核查呼声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6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伊拉克问题
  继续核查呼声高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丁刚
2月14日,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主席布利克斯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再次向安理会汇报了对伊拉克武器核查的情况。这次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两周多来的最新情况。在安理会开会前,从巴格达传来的消息说,萨达姆颁布总统令,宣布禁止进口及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布利克斯的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话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原本申报和销毁的小数量的化学空弹头外,没有发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布利克斯再次强调,伊仍未能说明大约1000吨化学武器的下落。他说,虽然没有证据显示这些化学物质依然存在,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它们存在,它们应该被交出销毁;如果不存在,伊拉克便应提供已摧毁它们的证据”。
总体看来,与第一次报告仍有相似之处,未脱“中性”色彩。这也是人们事先预料到的。报告因此也未能引起各方立场发生实质性变化。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外长都表示,武器核查工作正在取得进展,有必要继续向伊施加压力,并给核查员更多时间。安理会轮值主席、德国外长菲舍尔还表示,武器检查应当是常设性的,以避免伊重整武装。
中国外长唐家璇在讲话中指出,继续落实安理会1441号决议,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安理会和两机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同意大多数成员的意见,核查是有作用的,应支持继续查下去,给予核查人员必要的时间,落实好1441号决议。
美英也在会上表明了他们的立场。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说,伊仍然在和国际社会“玩花样”。派更多的核查人员、给核查人员更多时间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伊必须真正服从安理会决议。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说,伊实际上已经违背了联合国决议,因为联合国1991年就限定伊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次会议中还出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插曲”。法国外长德维尔潘的话音刚落,座无虚席的大厅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外交官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安理会的会议上是不多见的。它清楚地表明了大多数国家对解决伊拉克问题的立场。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报告使人们看到了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希望。这首先是因为核查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次是伊拉克方面的配合开始从“被动”转向“主动”;第三是在此期间,法、德、中、俄等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核查的呼声逐渐占了上风。一个多星期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向安理会出示了伊违反安理会决议的“证据”。当时,鲍威尔就强调,加强武器核查不能保证萨达姆会解除武装。但这些“证据”对安理会成员国显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反而使更多的国家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核查更应该加强。本次报告虽同上次一样,也要求伊对不少问题做出解释,提供证人名单,给予更积极、主动的配合,但这恰恰表明,现在并没有走到必须用战争解决问题的地步,以“和平解除武装”取代“战争解除武装”的希望依然存在。
美英两国原本都希望,此次报告之后,他们的主张会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支持,促使安理会通过一个明确或模糊的授权动武决议,或是为伊限定一个全面履行安理会决议的时间表。可现在看来,如果立即提出这个提案,时机并不成熟,他们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有消息说,美、英最早仍可能会在下周向安理会提出这样的提案。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表态时透露,美国会仔细研究报告,并且同国际社会合作,而不会匆匆向安理会提交授权对伊动武的提案。但是,一位联合国资深人士对记者说,美国绝不会轻易改变原来的立场,不会同意无限期地延长核查。会议结束后,外长们都要赶回去向领导人汇报,商讨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美、英也一样,他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游说工作。记者与一些外国同行接触,感到他们现在关心的已不仅仅是核查,而是大国在幕后的外交较量,特别是法、德与美国的裂痕会不会拉大?安理会的权威能不能得到维护?美国的反恐战略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美国抛开联合国,采取单方面军事行动的最后底线究竟在哪里?(本报联合国2月1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