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徐凤翔 忘不了那间“小木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1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意在山水天地间
  ——普通人的新春生活(环保篇)
  徐凤翔 忘不了那间“小木屋”
  本报记者 赵永新
  正月初八,北京西郊门头沟镇。敲开生态学家徐凤翔的家门,72岁的老人神采奕奕地站在眼前。作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中的这位主人公1995年从西藏退休后,就客居于此,过着简朴的生活。
  没有春联,没有“福”字,除了挂历是新的,看不到其他“新年货”。老伴范自强带着9岁的孙子从南京赶来,加上正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的儿子,4口人过了个团圆年。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徐凤翔没有忘记环保的“战友们”。大年初三,她乘车赶到她创建的第二座“小木屋”——离家85公里之外的灵山生态研究所,给留守的工作人员拜年。继1985年在西藏林芝创办第一座“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之后,她又于1996年在“北京的珠穆朗玛”——灵山上创办第二个生态研究所,展示鲜为人知的西藏生态资源,并进行青藏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生态学比较研究。
  说起这两座“小木屋”,徐凤翔言语之间充满欣慰。“灵山生态研究所已成功引种近百种植物,来自西藏的有30多种。”徐凤翔的眼里闪着兴奋的光,“从西藏引种的红蕊黄牡丹每年开花,巨柏也生长得好。”每年,这里吸引着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北京地区独树一帜的生态教育基地。
  “我已经老了,把事业开个头,重整河山待后生。”话是这么说,其实徐凤翔并不服老。这不,她又在筹划着搞个“中国高原生态研究中心”,以开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西部高原生态研究、保护课题。“2001年我又去了西藏,去年去了新疆,今年准备跑一趟云贵高原,明年上黄土高原。2005年是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建所20周年,到时我还想再回去看看。”(附图片)
  徐凤翔(左)和老伴在一起。  赵永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