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陈玉士把温暖送到百姓心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6
第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陈玉士把温暖送到百姓心里
李虹历
“当官就要对老百姓动真情、办实事,否则,就辜负了党的信任,自己的良心也不安。”——这是山西省襄汾县县长陈玉士的口头禅,也是他从政历程的真实写照。
2000年,在临汾市公开选拔县(市)长的民意和政绩测评中,他荣登榜首。这年5月,他出任襄汾县长。在县委一班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完成了取缔一批污染企业,清理非法吃财政的人员,清算不规范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一些大事、实事,为此他荣获人事部第三届“全国模范公务员”提名和山西省“模范公务员”荣誉称号。
陈玉士上任襄汾县长的第一个难题是恰逢全省整治污染企业大行动。按国家有关规定,襄汾县的上百家以炼焦、炼铁、造纸为主的污染企业,全都在关停之列。这使初来乍到的他十分为难。不取缔,国法难容;若取缔,要损失资产3亿多元,县财政减收7000多万元,而当时,县财政年仅收入9000多万元。陈玉士与县委书记徐树荣反复商量,认为一炸了之,不是良策。最佳的办法是破立结合,趁此契机从根本上改造污染企业,求新求高发展新兴产业。于是,陈玉士带队,在短时间内取缔污染企业300多家。当时,一些人哭的、闹的都有。他不急不火,沉着冷静地把全县60多位有积累、有头脑的民营企业家请到县里,敞开心扉,讲明污染企业的危害,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动员他们带头调产,并代表政府为民营企业家投资建厂给予资金、土地等有关优惠政策。不到一个月,襄汾县23个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就同时动工。2001年,财政收入突破了1.5亿元,去年财政收入已突破两亿元。
陈玉士在抓工业调产、财政增收的同时,也千方百计地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经过调研,陈玉士带领一班人狠抓红薯、三毛杨、饲草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饲草业,在襄汾农业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刚开始一些农民不理解,说种粮食卖不了还能贮存,种草卖不了当柴也不能烧。陈玉士从北京、上海、太原请了大批专家给农民传播信息,讲解技术;为农民拿回订单,办起了加工厂,并组织1200多名党员干部为缺少发展饲草业资金的农民捐款300多万元。农民在实践中看到,一亩饲草的效益是原定的6倍。农民们高兴地说:“感谢党给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在襄汾,陈玉士还遇到一个麻烦,就是财政的乱进人。有的孩子还在上学,手续却办进了机关,甚至有的人已经去世,但工资照领。干部群众意见很大。听说他要下手解决这个问题,不少人说,老陈,凡是能沾光的都有背景,何况很多人现在还在位,你这一锤子下去,得罪的人可就多啦!他说:“得罪这些人事小,失去全县人民的信任事大,不能因怕得罪少数人而失去民心。”他专门成立了一个清查班子,逐人登记,现场照相,张榜公布,公布举报电话,不管是谁,该清退的清退,该处理的处理,依法被清理的不合格人员多达964人,干部群众拍手称快。
陈玉士认为,作为县长,关心群众疾苦,是义不容辞的重任。前几年,襄汾不规范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导致6万多农户的1.38亿元股金不能兑现,群访不断。决不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无限期拖延下去!他发誓:“追不回这些钱,我就不当这个县长!”他迅速采取强硬的司法介入和行政措施,先后行政处理了16名借款不还的国家干部,公判了13名侵吞资金的犯罪分子,把股金归还给了农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