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深入土著部落——澳大利亚土著人采访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7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深入土著部落
——澳大利亚土著人采访之三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虽然30%的澳大利亚土著人移居城镇,但还有2/3以上仍然生活在土著部落里。他们是否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呢?近日,记者自墨尔本出发,驱车沿王子公路向东行驶400公里,寻访深山密林中的土著部落——班格雅达。
  进山有进山的规矩,瞎闯多有不测。临行前,土著人健康中心的玛吉娜·索贝副总裁一再告诫,不可随意进入土著人的地盘。她特地嘱咐记者到山前小镇莱克斯恩特伦斯去找她的女儿丽迪娅,由她事先做好安排,并亲自带领进山。
  丽迪娅在维多利亚州法院工作,分管土著人酗酒、吸毒和青少年犯罪等案件,在各土著部落有很高的知名度。次日一早,丽迪娅叫来了她的叔叔——班格雅达部落桉叶乐队队长韦恩与我们一道进山。我们驶入山峦起伏的林中小道。林深路窄,驱车其间,顿感壁垒森严。8公里路程,眨眼即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高大的飞去来器形牌匾山门,上面写道:欢迎来到班格雅达。
  丽迪娅示意减速停车。来访者不可直接驱车通过此门,必须下车请求批准,得到允许才可入内。她说:“不过,我已事先安排好你的来访,只要下车表示尊重山中规矩就行了。”随后又补充说,进了部落以后,办任何事情都得先得到允许。说罢,我们上车继续前行。森林逐渐隐去,眼前坡缓草绿,牛羊成群,左侧海滩弯弯,风疾浪高,右侧湖光山色,水面如镜。观光赏景之间,来到部落中心。令人惊奇的是,这里没有草棚山洞,而是一座座类似人们常见的普通现代房屋。
  见我们到来,几位老者出来,目光直视记者,随后一一同我们握手。老者中的迈克尔·爱德华兹首先回答提问。他说,班格雅达在部落语言里是“山清水秀”的意思。部落内共有240多人,设有办公室。主要管理人员都是政府派来的白人。遗憾的是当时是周末,他们都不在部落。部落内有邮电室,可以在这里收发信件,还可以用那里的电脑收发电子邮件。在办公室的左侧是文史室,韦恩的桉叶乐队经常在这里演出。韦恩一边介绍这间藏有土著历史的文史室,一边吹奏桉树叶为我们表演。部落内也有医务室和幼儿园。部落拥有4000英亩土地,1000英亩森林,周围海湾和湖泊也全归班格雅达所有。
  在部落内的道路旁,有一台加油泵和十几辆新旧程度不同的小汽车。韦恩说,现在,少部分家庭用上了小汽车,但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还很差。部落收入不多,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救济。政府把救济金拨到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委员会,然后由委员会下发到各个土著社区或部落办公室,再由办公室发放到每一个家庭。每人每周110多澳元。部落周围的自然条件很好,有些项目好像还比较对路。
  采访进行到这里,韦恩和爱德华兹先后伸出手来与记者第二次握手。这次握手分步骤进行:先互相握大拇指;接着将其他4指并拢,弯曲成钩形,互相对挂,用力拉握;最后作普通握手,并以左手互相拍对方的肩部。韦恩说:“你已经是我们的兄弟了。在部落内,你可以随意。”记者马上提出参观居民家庭,并任意走进了一所房子。这里住着3姐妹,分别叫保琳、玛丽和珍妮。保琳和珍妮已婚。由于住房紧张,3家分割了这间原先的停尸房。她们对现状十分不满,抱怨住房紧张,抱怨种族不平等,抱怨没有好工作。她们是否想回到住树下、山洞的传统生活方式呢?珍妮说:“不,我们当然想过现代化生活,只是想改善生活条件。我们不想整天听白人指挥做这做那。我们不喜欢他们这样。我们希望自己告诉自己怎么做。”
  在对土著人的整个采访中,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虽说澳大利亚土著人有500多个部落,500多种语言,但从驻堪培拉的“帐篷使馆”到深山老林里的部落,人人都说一口十分流利的英语。这是土著人以巨大的牺牲所换取的。在1930年至1970年间,澳大利亚政府曾采取土著人不堪忍受的同化政策,把土著人的孩子从他们的家中带走,集中到儿童家园,进行教养。他们的文化受到冲击,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此再没能回家。土著人称这些后代为“被偷窃的一代”。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自1967年以后,土著人与白人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班格雅达部落,一所职业培训学校正在马克斯老人家附近兴建,但这里没有中小学。每天,部落内固定一辆面包车往返8公里以外的王子公路校车站,接送学生。学生在那里搭乘校车到镇里上学。
  走出马克斯老人的家,看见她的二女儿玛丽开车一溜烟地进城去了——澳大利亚土著人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驶入现代文明之中。(全文完)(本报堪培拉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