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激冰飞歌有余音——写在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落幕之际(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7
第8版(体育)
专栏:美的旋律 美的享受

  激冰飞歌有余音
  ——写在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落幕之际(上)
  本报记者 李中文
  曼妙的音乐衬托着行云流水般的滑行,激情四射的跳跃与婉转婀娜的旋转相映成趣,如醉如痴的表演引领人们进入如梦如幻的境界……所有这一切,都是首次在京举办的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带给人们的绝妙感受。
  “真是太美了”,这是好多人首次来到首都体育馆观看本次花样滑冰赛后发出的由衷感叹。“能办这样高规格的赛事,说明了中国花样滑冰水平的进步,但在你们这里观赛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这是一名外国参赛运动员此次参赛的真实感受。
  刺耳吗?不协调吗?但这却是事实,是中国首次承办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后留给人们的一个值得思索的事实。
  花样滑冰,离我们有多远
  谈及花样滑冰运动,给人的第一感觉总是“舶来品”,不如土生土长的运动项目那样有亲近感。的确,花样滑冰运动在其发源地——欧洲已有近百年历史,而在我国开展这项运动,一起步就比别人晚了几十年。
  我国发展花样滑冰运动起步晚、基础差,这就意味着我国要想提高花样滑冰运动的水平、扩大这个项目在我国的影响,要付出双倍乃至几倍的努力。即便是早已成名的今天,赵宏博在谈及早些年训练生活的艰辛时还是感慨良多:“小时候,我为了练滑冰,经常要‘追着冰’走,每年寒流一来,我们就迎着寒流到最北方的城市去,即使到有些地方的冰雪已经开始融化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跟着寒流到它依然势力所及的地方,为的是能多抢出十天半个月的训练时间。”“为什么练得这样苦?没办法呀,因为那时没有室内训练场地。”
  就是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在如此艰苦的训练条件下,我国花样滑冰界历经几代人坚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陈露。就在陈露走向世界不久,我国的双人滑选手申雪/赵宏博也开始在世界大赛中崭露头角,并逐渐在双人滑领域确立自己世界前三的稳固地位。
  尽管在局部领域个别教练将少数运动员带到了巅峰状态,但中国花样滑冰的基础和影响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的变化。目前,中国花样滑冰界的教练包括退休的和业余的,总共不过几十人;自陈露之后中国女子单人滑迄今依然无人在世界赛场崭露头角,双人滑项目尽管成绩突出,但全国也仅有
  7对运动员而已;更重要的是,中国练习花样滑冰的人一共不过几百人,而美国练习花样滑冰的多达几十万人。
  这就是中国花样滑冰的家底,这就是中国花样滑冰的现状。了解了这一点,恐怕再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对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抱有那么高的期望值;了解了这一点,人们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如此精彩的赛事,会有如此之少的观众。
  首次办赛收获有多大
  中国开展花样滑冰运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此前除办过青少年国际赛事外,还没有承办过够档次的大型国际花样滑冰赛事。此次第五届四大洲花样滑冰赛能够在中国举办,应该说是中国花样滑冰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一种必然结果。
  毕竟是首次承办欧美化色彩很重的花样滑冰大赛,中国办此类赛事首先要同国际接轨。这一个接轨的过程,也许给我们办赛增加了不少难度,但应该说,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要远远大于我们的付出。同时,中国花样滑冰界通过办赛所得到的理解和认可,也在相当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附图片)
  美的旋律 美的享受
  ——2003年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剪影
  图①:展翅欲飞
图②:梦幻之舞本报记者王霞光摄
图③:冰之精灵
图5:清风扑面 本报记者 李仁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