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7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江小涓
  主要观点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新特点,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要素,并使其与我国的突出优势相结合,使我国经济在更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中国在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经济全球化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应充分估计并做好应对准备,以有效控制风险、回避风险。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世界经济形势,指出“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也要对不利的一面有充分估计,做好各方面应对准备”。这为我们利用好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利用好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有利于我国在未来20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首先,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要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产品、服务以及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各个国家的要素条件是不同的,有各自丰裕的要素和短缺的要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占世界的1/4;自然资源紧缺,人均耕地、石油、天然气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资本短缺,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投资总额的6%左右。而劳动力只有同一定数量的资本相结合,才能获得就业机会。因此,我们既需要较多地进口紧缺的资源类产品,还需要利用国外资金,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国际经验看,外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本的重要补充。
  1996年—2000年,发展中国家利用的外资占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1%,中国为12.9%。
  最近几年,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技术转移方式和速度的变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往的做法是,它们所研发的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只限于在本国使用,直到成为成熟技术甚至落后技术后,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如果依赖于外部技术,就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这是传统技术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由于技术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研发投资和制造投资的折旧很快,企业以昂贵代价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必须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投资才能收回,新技术才有利可图。第二,在一些重要产业中,产业组织的特点正在由垂直一体化向水平型分工转变。与垂直一体化相比,水平型分工的企业往往需要全球性市场,这样才有可能分摊研发费用和保持企业规模。第三,处于同一技术水平上的企业增多、竞争激烈,谁能以最快速度、最大规模占领市场,谁才能取胜。由于上述原因,有些新技术一发明,技术发明企业就会力求实现全球同步使用和制造。此时,技术引进国虽然没有“控制”核心技术,却能够较快地在本国境内使用先进技术和制造先进产品。我国最近几年吸引外资的实践,已经表现出这个特点。据调查,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一些企业,使用其母公司最先进技术的比重,90年代中期仅为14%,2001年达到43%,2002年已经接近4/5。
  其次,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各国由于条件不同,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份额也不同。我国国内市场规模较大;国内产业比较齐全,配套能力强;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充裕。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有可能争取到有利的地位:将我国具有的市场优势、产业规模优势与劳动力优势与国外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等有效结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要持续40年。经济高速增长持续40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曾经做到过。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高速增长一个时期后,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都要求产业结构升级,而本国可能不具备结构升级所需的一些重要条件,如技术能力、国内市场规模等,因此,继续较快增长就面临困难。我们的有利条件是处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中,有可能通过利用外部资源获得持续增长所需要的短缺要素,并使其与我国的突出优势有机结合,在更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的较高增长速度。
  第三,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在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可能性较大。一是从国际经验看,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明显高出GDP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普遍快于经济增长,在40年左右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出口增长速度的国家不少;二是我国的出口建立在二元出口商品结构之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与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都可能保持较大规模和较快增长,有竞争力的产业面较宽;三是外商投资企业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出口比重。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我国保持出口的持续较快增长。
  同样,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今后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作用,将从弥补资金缺口转变为引进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和增强国际竞争力。跨国投资被称为“一揽子创造性投资”,这是因为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机制、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都会随之移向引资国。没有这些一揽子要素的引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速度会大大减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这一产业是我国90年代中期以来增长最快的产业,吸引外资在促进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大量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在若干产业中形成了较大规模和较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制造能力的扩大和成熟,有利于我们形成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使企业有能力分摊高额研发投资;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使企业开始形成必要的技术选择和技术组合能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和水平升级,使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够较快地体现在成熟、有竞争力的最终产品和产品群上。上述能力的逐步形成,标志着在这些领域中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条件正在形成,并且具备了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在这些产业中,我们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在全球技术与制造分工格局中获得更多利益。
  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要有充分估计和应对准备
  经济全球化在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充分估计风险和做好应对准备,是有效控制风险、回避风险的重要基础。
  全球经济的变化有可能引起国内经济波动。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家经济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我国,出口、进口和外资流入有可能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产生较大变化,使年度间经济增长速度产生较明显的波动。当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都出现逆差时,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并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可能受到影响。在开放型经济中,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是要遵守已经承诺的多边规则。例如当经济出现问题需要调控时,一些与国际规则明显冲突的措施的使用会受到限制。二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考虑国内外政策的相互影响,需要权衡的因素增加。例如,当我国为了刺激经济采取降息政策时,如果美国没有相应政策,就会使美元利息相对处于高位,导致资金流入减少和流出增加,抵消本币降息的作用。
  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产生影响。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跨国公司规模巨大,有全球融资、生产和分销能力,有可能在一些产业中形成垄断。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资开放服务业,允许外商以收购、兼并等方式投资,会使这种可能性加大。二是战略性领域中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在这些领域,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制造能力不可能通过对外开放获得,即使国外公司愿意向我国转让这些技术,也很有可能受到其政府的干预乃至禁止。
  面对开放型经济可能产生的风险,我们要尽早和充分做好应对准备。一是要有反波动的政策准备,当出现因出口下降、外资流入减少而引起的波动时,能够及时通过国内政策的调整,阻断其影响的扩散,以免陷入恶性循环。二是要有必要的物质准备,重要战略性产品的储备需要抓紧做好,以增强对国际市场重大变化的承受能力。三是要增强重要领域中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在这些关键领域中形成自主技术创新和制造能力为目标,尽快制定国家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四是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中保持控制力。
  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在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出口商品的重要市场。1990年—2001年,全球的出口增长速度平均为6.3%,中国为14.9%;全球的进口增长速度平均为6.5%,中国为15.5%,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从世界各国进口了大量商品,
  2001年中国的进口额已经占世界进口总额的4.3%,2002年这个比重又有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受到了全世界消费者的喜爱,使全球范围的众多消费者受益。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如果从中国以外的国家进口同样的商品,美国消费者每年需要多支出近150亿美元。
  中国吸引了较多的外资,使各国投资者能够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近几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发达国家产生了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更大量的过剩资金,中国大量吸引外资,为这些生产能力和资金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和获利机会。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包括其母国在内的全球业务业绩不佳,而其在中国的业务却有良好的盈利表现和持续的成长性,在中国投资成为其保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为这些公司克服调整时期的困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与周边国家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中国努力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承受了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发挥了“防波堤”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界经济尤其是周边地区经济在调整中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是东盟和其他一些邻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也是一些邻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2002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东道国。2002年,东盟与中国领导人在金边签署一系列协议,其中包括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中国通过自己的行动,表明了希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繁荣的真诚愿望。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中国认真行使权利和兑现承诺,使中国的贸易体制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的过渡性贸易政策审议结果也给了中国肯定的评价。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国际经贸事务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当今世界经济秩序仍不合理,共同发展的目标远未达到。国际经济合作不仅要继续关心扩大贸易和投资的问题,而且应该更多地关心消除贫困、缩小差距和共同发展的问题;不仅要通过平等协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一致,而且应该提倡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尊重各国自己的选择。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将会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