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农村义务教育何时增加实用农技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7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农村义务教育
何时增加实用农技课
  新华社记者 朱国亮
  一位做药材生意的朋友日前与记者聚会时,谈起了向农民推荐新特药材的难处。他告诉记者,大部分农民不具有现代农业种植的基本常识,对新药材怎么种也不关心,只要你保证收购,保证增加他们的收入,他们就凭着老办法、老经验去种植。
  朋友的话很有代表性,许多人都把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结为农民素质低下。但实际上,通过扫盲和普及义务教育,农民的文化素质同过去相比提高了很多。在一些发达地区,35岁以下的农民大都具有初中毕业文凭。在经济落后的甘肃,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占到了39.8%。
  对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种错觉只是一种表象,隐含在背后的是农村义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脱节。他们呼吁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实用农业技术课程,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针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系统的培训,主要有“绿证”培训。但有关方面投入不多,资金欠缺。据甘肃农业广播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介绍,甘肃农广校一年的“绿证”培训任务是5万人,但资金只有1万元,人均才2毛钱。而要农民自己掏钱参加培训,还做不到。
  另一种是项目培训。上一个项目的同时,拿出一部分钱来对农民进行与项目有关的培训,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就与农业部的“两大战略示范县”建设项目结合在一起。但是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培训只是简单的技术操作,一旦调整产业,政府又不得不重新投入,对农民进行新的培训。
  无论是项目培训,还是“绿证”培训,培养的对象都非常有限。与此相反,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基本的农业技术培训,不仅可以降低投入,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适应性,而且几乎所有的“未来”农民都能够得到培训。
  但是,现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城市基本一致,生物、化学、物理、自然等课程,虽与农业有一定的关联,但与农业技术课程还有质的区别,实用性和操作性也不强。
  在甘肃宕昌县阿坞乡蹲点调研时,记者了解到一个特别现象,如果孩子学习不好、没有考大学的希望,一些家长就让孩子辍学、回家务农。对此,该乡学区校长王俊和邻乡哈达铺中学的杨俊义校长解释说,一方面是穷、没钱读,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中没有实用的农业知识,在从事农业劳动中,农民看不到学与不学的差别。
  甘肃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说,农村的素质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农村的教育应该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开设与农业相关的课程,让农村的孩子得到更多、更实在的好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