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武钢工人解决了日本设计专家和操作专家没能解决的难题——裴大明操作法 年创收千万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7
第16版(企业经纬)
专栏:建设者风采

  武钢工人解决了日本设计专家和操作专家没能解决的难题——
裴大明操作法 年创收千万元
  叶国成 肖绍鸿 贾厚松
  1月初,武钢工会统计评选去年一年中职工发明的先进操作法和贡献的“金点子”创效益之最,硅钢厂CT—2机长裴大明创造的“取向硅钢无套筒生产操作法”力拔头筹。
  硅钢厂CT—2机组生产中长期存在钢卷跑偏现象,造成钢卷切废、停机,影响产量。日本设计专家和操作专家连续一个月搞24小时跟踪,也没能解决。技师裴大明带领攻关小组,摸索一年,8次试验,创造出“裴大明取向硅钢无套筒生产操作法”,既为稳定生产提供了保障,同时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武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在审核裴大明这一操作法所创效益时作过精确统计:该操作法一是解决了钢卷滑移造成刮边切废问题。按2001年702个卷子计算,每个至少可防止切废500公斤,仅此就少损失产量351吨,增加效益403.65万元。二是该操作法减少断带和停机时间。2001年机组断带停机达76小时,该机组每小时产量9吨,全年因此减少产量684吨,减少效益786.6万元。两项合计,去年裴大明的这一操作法创经济效益1190.25万元。
  这是武钢多年来在职工中坚持开展创先进操作法、提合理化建议的一个生动剪影。
  1995年,钢铁市场跌入谷底,武钢工会号召、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创先进操作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共渡难关。二炼钢青年工人吴克林成为第一个先进操作法的创造者。“吴克林浇钢防粘连四步法”创造了累计浇钢8997炉不漏钢的全国最高纪录,综合质量合格率达99.9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创效益百万元。当年,2.9万多条合理化建议共创经济效益9000多万元。
  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让武钢领导备受感动,为此专门发文并拨款支持。工会从1996年开始,又在合理化建议中增加了评选十佳“金点子”的活动。各二级单位也纷纷开展这一活动。
  两项活动开展至今,全公司已创先进操作法176项,评出“金点子”建议1000多条。这些先进操作法和“金点子”年创效益最多达上千万元,最低也有数十万元。取向硅钢明火预热钢带易氧化被视为禁区,高级技师王华汛从
  1999年开始带人攻关。历经3年艰苦努力,打破日本原有技术专利,使取向硅钢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比原设计提高32%,年创效益1500多万元。
  2002年,武钢广大职工围绕生产、质量、管理、安全、营销等,提出合理化建议38954条,被采纳13965条,创造经济效益1.2亿多元。
  图为裴大明正在操作室察看数据。叶国成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