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慈善怎能变“陷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8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代新语

  慈善怎能变“陷阱”
姜洁
  日前,笔者的手机接到这样一则短消息:“有一些话,我一直不方便对你讲,现在已经把这些话留在了语音信箱,你发30到8858听留言吧!”信以为真之下,就真的照做了,很快收到这样一条消息:“中国××基金会已成功收到您的30元捐款,我们期待您继续捐款(每月上限60元),中国××基金会代表所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谢谢您!”
  这一结果让笔者非常吃惊。捐款帮助儿童,本来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事情,可是笔者的这次“慈善之举”,却完全出于被误导:事先并不知道有捐款这回事,甚至都不知道捐给谁,更没有想到“30”代表的是捐款的数目,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把钱给捐了出去!
笔者询问了发送消息者,得知他也是从别的朋友那里接到这样的消息,觉得很好奇,就按照消息上的话照做,结果发现受骗上当,便又把这条消息转发给了其他朋友,“以泄私愤”。“怎么样,你也上当了吧!”这位朋友透露,收到他发送短信息的几位朋友均纷纷“中计”,鬼使神差地无偿向××基金会捐了款。
经调查,“8858”手机公益短信募捐活动是今年1月初由某基金会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开通的“零钱慈善”活动的专用短信通道,寓意“帮帮我吧”,原本是为避免固定场所小额募捐的不便而设立的。而不知道是哪一位好事者却利用这个还没有被广大手机用户熟知的号码,“发明”出这么一个骗人上当的招儿,不仅损害了朋友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更损害了募捐组织者的形象和帮助儿童的善良本意。
“如果告诉我有这么一个募捐活动,别说是捐30元,捐300元甚至3000元我也是乐意的,但让我用这么一种‘受骗’的手段去捐款,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一位收到同样短消息的朋友表示,“我现在怀疑,这一做法是不是××基金会的刻意之举?幸好他们还不算太贪心,来了个60元封顶,这样一般的人觉得损失的金额不大,也就不跟他们计较了。但是这种短消息的泛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从1992年12月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消息发送成功起,这一业务一直以几何倍数递增,并随着手机的普及在我国赢得了巨大的市场。据统计,仅2003年春节期间,全国的短消息量就达到了70亿条;仅除夕一天,中国移动的短消息发送量就达10亿条。由于一条短消息通常只需要花费0.10元,比双向收费的移动话费便宜得多,因此使用这一业务的手机用户比例非常大,有些手机用户每月收发短消息的费用甚至要远远高于通话费用。然而,手机短消息表面的“价格便宜”之下却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陷阱,像笔者遇到的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轻信朋友的话,以为只需花一毛钱的成本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通信服务,结果却在事先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白白地损失了30元钱。也许对某一个像有笔者这样遭遇的人来说,30元并不是一笔大的数目,但谁能料想在这类似“连环计”的圈套设计下,有多少人现在正在不明不白地被误导而捐了款,又有多少人因为不健康的心理作祟,还在继续“连累”着他人?
另一方面,看起来是坐享“渔翁之利”的××基金会恐怕也将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则“精彩”的短消息是否是该基金会策划的,笔者不得而知;但这种通过欺骗他人获取募捐款的做法是肯定行不通的,这么做只能伤害了亿万热心善良的捐助者的心,长期下去无疑是饮鸩止渴,使得人们对该募捐活动产生负面心理,从而阻碍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在这里要大声疾呼:当心,手机短消息背后的“陷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