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桂子飘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8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

  桂子飘香
  陆原
  这是一个在四乡八村有好口碑的女人。
  四乡八村的好口碑,不是因为她的漂亮,也不是因为她的勤劳能干,而是因为她无私的帮困扶贫。
  她名叫张桂芳,是浙江省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的一名农村妇女。
  十多年来,张桂芳结对帮困扶贫一百多户,其中六十多户在张桂芳的帮助下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
  张桂芳对贫困户的结对扶贫,是1990年。那年盛夏,以养蛋鸭作为脱贫致富门路的官路镇长塘村妇女吴娥花,在缺资金和鸭蛋难以销售的困境下,准备卖鸭。张桂芳知道吴娥花一家是有名的贫困户,卖掉鸭子就没有其它赚钱的好门路。她对吴娥花说:“不要卖鸭子,今后鸭蛋卖不掉,按市场价我全部收购,养鸭所需资金我帮你解决。”
  张桂芳祖上三代相传养鸡养鸭、办鸡鸭孵坊、加工彩蛋的技术。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张桂芳继承了祖上流传的这一门技术,养起鸡鸭,利用自产的鸡鸭蛋办起孵坊,并利用余下的鸡鸭蛋加工成彩蛋出售。张桂芳与丈夫一起,经过七八年没日没夜的打拼,终于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与吴娥花非亲非故的张桂芳,开始了对吴娥花一家的扶贫帮困。此后,张桂芳全部收购吴娥花卖不掉的鸭蛋,并相继帮吴娥花解决短缺资金四千多元。无后顾之忧的吴娥花从原先一百只鸭的饲养量,增加到八百多只,一年就收入两万多元,一下子脱了贫。
  吴娥花一家的脱贫致富,给张桂芳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在山区农村,致富主要靠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而上规模的种养业,投资都较可观。缺资金,是贫困户脱贫致富路上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先富起来的人如果伸出手拉一把,他们就有可能走上富裕路。自己虽然说不上富裕,但总比那些贫困户先一步脱了贫,能帮一把,就应帮一把。
  西陈村应联明,年轻有文化,他想从有技术含量的食用菌栽培上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从浙江农科院引进食用菌新品种进行栽培,由于缺少资金,上不了规模,挣不了钱。张桂芳得知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接连借给他一万多元钱,又为他跑银行,申请了贷款,并为之作担保。有了资金的应联明从食用菌室内栽培,搞起了大棚栽培,当年获利就达到两万多元。
  远在步路乡响岩村的马梅英,听说张桂芳不图名不图利,真心实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便试着来找素不相识的张桂芳,她一见张桂芳就忍不住哭开了。马梅英一家背负八万多元的债,在农村,这么多的债谁听了都会吓着。张桂芳热情地帮马梅英出主意想办法,针对她一家的实际情况,张桂芳叫她家种植大棚蔬菜,并帮她到县蔬菜办争取政策性资金扶持,到信用社跑贷款,还为她提供技术指导。马梅英和丈夫、儿子不负张桂芳的支持帮助,披星戴月地劳作,当年收入就达一万多元,一家子看到了还债的希望,更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张桂芳看到结对的贫困户一户一户地脱贫致富,她感到比自家富起来还高兴。丈夫和儿子也十分支持她。为了维持家里生计,丈夫去办工艺厂,儿子出外打工。懂事的儿子说:“妈,我在外好好打工挣钱,挣了钱给您扶贫。”
  张桂芳在扶贫帮困中体会到,为贫困户解决资金的困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他们提供致富的信息和技术。于是她订阅了许多报纸杂志,买来许多有关种植业、养殖业的书籍,刻苦地钻研,对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她跑到县农技站、林技站去向有关专家讨教。现在张桂芳在养鸡、养鸭、养猪、养鱼及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等方面可算一名小行家,结对的帮困扶贫户在种养业方面的技术难题大多是她帮助解决的。
  为了更直观更快速地使结对户们掌握种养方面的技术,在县妇联、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官路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张桂芳自投资金在家里办起了科技电教站,组织结对户观看种养业方面的电教片,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种养业的科学技术,使他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更加快速地迈进。
  张桂芳相继荣获“仙居县扶贫先进个人”、“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四乡八村的群众说,张桂芳这样的共产党员,真像十月的桂花,满天飘香。
  (作者单位:浙江仙居县文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