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中国民乐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是一种荣誉,但过多过频——成功背后也有尴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9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今日关注

  中国民乐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是一种荣誉,但过多过频——
成功背后也有尴尬
  伦兵
  今年2月3日,亲身感受了“羊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成功演出,感受了这种成功带给中国人的自豪感。但与此同时,在这里也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中国民族音乐如果继续频繁地涌进金色大厅,就会大大损害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国民乐的形象。”在这里对中国民乐涌进金色大厅的热潮进行台前幕后的采访后发现,众多的中国民乐团如果不对进入金色大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依然是一句空话,而“金色大厅镀金潮”的出现也对中国民族音乐走向海外市场是一个伤害。
  赠票使中国民乐“掉价”
  近几年,中国民乐频繁走进金色大厅,当人们翻阅众多报纸的时候,会发现“巨大成功”四个字使用率最高,然而,如此众多的民乐团亮相金色大厅,维也纳真正的音乐工作者对此究竟怎么评价,却很少有信息传到国内。于是,了解中国民乐在维也纳的现状则显得十分重要。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孙书柱向记者道出了他的苦衷。他说,无论什么乐团到金色大厅演出,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宣传和推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使奥地利人乃至欧洲人了解了中国民族文化。但是这几年中国民族音乐各种形式的演出过于频繁地在金色大厅登台,使得大量的送票工作成了大使馆的一个负担。因为这里的音乐演出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市场,正常的演出是卖票的,这里有地位的官员以买票听音乐会为荣。第一次送票给朋友,他认为是友好,而第二次送,他就会认为你的演出不值钱,送来送去就倒了自己的牌子。
  在国外的演出也靠送票?这在金色大厅的历史上也许会算得上“奇迹”了。孙参赞无奈地说:从2001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某公司的赞助和电视台的安排下1月份在金色大厅演出后,中国民乐团和各种乐团都一窝蜂地跃跃欲试,努力找钱来金色大厅开音乐会,近几年除了每年一度的“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已经形成品牌而不会送很多的票以外,其他演出大都有几百张送票。这种情况以去年最为明显:去年一年就有6个中国乐团进入金色大厅演出,除了香港中乐团每年一度的“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大使馆送票极为有限外,其他几个乐团都要送出几百张票“诚恳地邀请”当地的官员来听音乐会,最多的要送900张票。这样的送票量也给被邀请的人造成困惑。以我的一个奥地利朋友为例,他每年都会提前购买“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的票,但是当他购票后又拿到了中国大使馆的另外一场形式相同的民乐音乐会的请柬的时候,他就糊涂了,不停地问我:哪个乐团是正宗的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他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把买好的票送给别人,而自己来赴“朋友的约会”,因为他不会在一个月内甚至一年内听这么多的中国民乐和中国乐团。太多的中国民乐进入金色大厅的短期行为本身就不会有太多的购票观众。送票是必然的。不送票就不会有满场的观众,电视画面就不好看,就不会有“巨大成功”的热烈场面。
  勿盲目理解“金色大厅”
  国内很多人对维也纳金色大厅地位的认识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一般的中国民族乐团都以进入金色大厅演出为荣,认为在这里演出就代表了乐团具有高水准。2月3日“羊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获得成功后,采访了金色大厅演出部经理克劳斯·克莱恩先生,得到的回答是:在这里演出并不标志乐团的水准和档次。
  维也纳金色大厅之所以有名实际上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它是最古老的音乐大厅之一,是维也纳音乐家协会所在地;其次它是一个音乐博物馆,贝多芬交响曲的手稿收藏在这里,这里也收藏了世界各地的一些名贵乐器;再有,这里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传统。但是这些与这个音乐厅所有演出团体的演出水准无关。换句话说,在这里演出并不说明演出水准就有多高。
  可以认为,这样一窝蜂盲目地进入音乐大厅演出首先是经济上的浪费,每个乐团来到维也纳都要花上一二百万元的经费,而得到的效果只是对国内观众说一句“巨大成功”,在当地真正的主流音乐市场却无声无息。去年和今年来到金色大厅演出的很多乐团都是各省、市艺术学校的学生乐团,他们这么早地到金色大厅来演出,加上宣传上永远都是“巨大成功”,对这些孩子更是一个心灵上的损害,使得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一年有这么多的民族乐团来演出,而且将国内演出市场的赠票风带到维也纳正常的演出市场中,对于用正常的演出市场渠道推广民族音乐的演出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对于民族音乐的形象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为这里真正的音乐听众认为,不要钱的东西就不是好东西。
  掌声不代表“巨大成功”
  那么,中国民族音乐在维也纳的市场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真正的音乐家对中国民族音乐怎么看?孙参赞说:这里的演出不管你的水平高低,只要艺术家付出了劳动,每个节目都会获得掌声。所以,靠获得热烈掌声的次数来判断演出水平的高低是不准确的。那么,靠什么来评价演出的好坏呢?应该说是艺术上的分析。香港中乐团在这里举办音乐会时,这里的《标准报》曾经对他们给予了很尖锐的批评,从服装到音乐配器的观念,这是客观的。演出如果在音乐领域得到关注,而且在这里形成了一股热潮,那才叫“热烈反响”。有些乐团为了自己的“巨大成功”,演出前执意在这里举办新闻发布会,但是得到的反响却是平平。因为为了一台音乐会演出举办新闻发布会,这是金色大厅从来没有过的,因而来的当地记者很少,记者们觉得莫名其妙。所以,要杜绝过于盲目地在金色大厅登台的演出,首先要杜绝虚荣心。真正的成功在这里是靠票房来说话,靠真正进入这里规范的主流市场。
  孙参赞最后告诉记者,去年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有关方面注意,请求在一年中对到金色大厅演出的团体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但是现在还没有起到效果,到金色大厅镀金的一窝蜂现象到现在还没有消减的迹象,有些乐团为了来金色大厅演出,不仅找企业全程赞助,而且还想方设法通过旅行社安排本该由文化部审批的演出。他认为,这样下去,对中国民族音乐好不容易在维也纳培育起来的市场发展不利。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让演出按照国际惯例的正常市场操作,而不要急功近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