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马三立走了,马派相声的精髓更耐人深思 马派的段子谁拿得动?——访学者薛宝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9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艺与人

  马三立走了,马派相声的精髓更耐人深思
  马派的段子谁拿得动?
  ——访学者薛宝琨
  本报记者 陈杰
  刚刚逝去的马三立是迄今相声舞台从艺时间最久、跨越新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最长、搬演并创作传统作品和新段子最多,富有个性化表演风格和经久魅力的一位艺术大师。为解读马派相声的精髓,记者近日走访了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薛宝琨。
  马三立传达雅文化的精髓
  薛宝琨对记者说,“如今与马先生天人相隔,我非常怀念他。”薛宝琨1961年从北京大学完成有关相声语言的毕业论文,来到中国广播说唱团创作室,与侯宝林同事,“文革”期间在干校一起落难。粉碎“四人帮”之后,是侯宝林鼓励薛宝琨专门从事评论与研究相声、曲艺,又是侯宝林带薛宝琨在天津拜会马三立,既托付马三立“关照这位书生”,又责令薛宝琨研究马三立,“此情此景,恍如昨日”。
  薛宝琨说,马三立出身相声世家,是相声初兴时期号称“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之子。其父又是相声宗师恩培的门婿,是相声流派中讲究“文哏”——追求文雅、擅长语言文字游戏的一派。马三立自幼与父兄切磋技艺,又是同辈艺人中唯一受过中等教育的。他的从艺过程适逢沿海城市市民文化兴起,又衔接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的通俗艺术,个人的禀赋与现代世俗化的潮流相契合,于是造就了他。
  一般的观点,马三立的相声是俗文化的代表,作为学者,薛宝琨则认为,他的作品传达了雅文化的精髓,传达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这就是: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以及俗不伤雅的“中庸”、“中和”,即普通百姓乐观务实的大众精神。马三立于传统,精神矢志不渝,融为一体,在他无论改编传统还是整理新创的所有作品中,都具有化急切为蕴藉、化物象为心态、化讥刺为自嘲的“软幽默”特征,而这正是他对传统相声的提纯与强化,也是马三立相声风格的丰厚基石。
  “马派”相声的魅力独具
  薛宝琨说,直接体现“马派”相声风格特征的,还是马三立个性化近似戏剧表演的“我”的第一人称方式。在他所有作品中都是“马三立式”的,无论是《卖挂票》里的“马洗澡”、《黄鹤楼》里的“马嚼谷儿”,也无论是《开会迷》、《买猴儿》里的主人公,他们都不仅注进马三立的个人理解及情感倾向,而且被符号化为一种形象类型或典型。他们覆盖或概括着特别是下层平民的众生相,于是,我们就看到由这位大师用语言塑造的一系列“马氏人物画廊”。
  耐人寻味的是,“我”身上的种种丑美不独为马氏个人所有,反而与马三立本人若即若离、亦真亦幻,但却与我们民族自身的通病密切相连,观众会从被放大了的“马氏人物画廊”中窥悟到自己的毛病。如自私、虚伪、悭吝、贪婪等。
  马三立在艺术表现上喜用荒诞,往往把物象及情感极度夸张到离奇变形。这是因为他刻画的人物性格真实可信,他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默契互通。荒诞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是强调,也同时折射着他婉而多讽的特有心态。马三立在舞台风度上自然、朴实、本色,在聊天儿似耳语般的谈话中不露痕迹地进入角色。他的语言节奏和动作手势从无“作秀”痕迹,看似随意,其实分寸把握准确,千锤百炼,这是侯宝林生前指点过薛宝琨的。侯宝林说,马三立“选取小市民的类型看待世界”。
  振兴相声当由认知大师开始
  薛宝琨认为,侯宝林生前是崇敬马三立的,侯宝林说马三立既是“说相声”又是“演相声”,马三立表演的最大长处是“反熟为生”———虽然台词与动作精确烂熟,而让人感觉却像是新鲜的一样,巧而若朴。侯宝林甚至讲过“马派的每个段子谁拿得动?”
  在薛宝琨的眼中,侯宝林与马三立是我国相声界两位并驾齐驱的大师,各有特点。侯宝林是相声界的“改革派”,紧随时代,风格潇洒俊逸,常以第三人称的“儒者”形象出现;马三立传达传统精神,风格平实无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常以第一人称“我”的形象出现。侯宝林向往优美,马三立提倡丑美。
  薛宝琨说,大师已去,人们关心相声今后的发展与振兴。见仁见智方法多样。但认知传统则是根本,认知传统当由认知马三立与侯宝林这样的大师开始。他们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和将来。
  当今相声界最缺少的是平民意识,创作和表演者居高临下,自我欣赏,不问百姓的疾苦,恩赐受众以“快乐”。马三立与侯宝林,从来把自己当成平头百姓,从来不自视其大、自作其大,善于以批评的武器、喜剧的眼光首先审视自我,然后观察世界,具有很高的德与识。当今相声界可说处于无理论的状态,文化价值观茫然、浮躁、浮浅与虚妄,研讨会只是“研好会”,缺乏自我批评,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风气有关。因此,认知大师,认知传统,迫切需要少出风头,多些扎实;不要“作秀”,而要思考。在马三立的“相声百科”里,他向我们阐释了相声的本质和特长,相声如何讽刺、如何植根平民意识、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根基上与时俱进,这本书是我们永远也未必能读完的。(附图片)
马三立说家常 尉池健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