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和一个山区县的故事 帮扶撑起一片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9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和一个山区县的故事
帮扶撑起一片天
  赵鹏 俞凤琼 蔡罘
  地处闽北边陲的松溪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农业县。“近几年来,松溪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有现在的好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对我们的帮扶。”松溪县委书记吴荣才这样对记者说。
  调研考察 理清发展思路
  1998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按照省委关于省直单位定点挂钩扶持山区经济欠发达县的要求,省人大机关成立了帮扶工作小组。为帮助松溪理清发展思路,帮扶小组对当地进行了调研考察。一年时间,常委会领导3次去松溪调研。随后,帮扶小组提出了建议: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发展茶叶、烤烟、竹业等特色经济。
  福建的茶叶素有“北有松溪,南有安溪”之说,而近年来,安溪不仅有“闽南茶都”之称,还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乌龙茶之乡”,茶叶成为安溪的重要产业。为帮助松溪做好、做活、做强茶文章,2001年5月下旬,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专门组团到安溪县实地考察。之后,他们对如何念好松溪“茶经”提出一揽子建议:重点抓基地、创名牌、拓市场;成立县茶叶管理委员会,实行生产、管理、销售一体化;抓好旧茶园改造,争取用两年时间改造好现有2万亩低产茶园,巩固5万亩茶叶基地;通过对国有茶场的改制,使其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打响1997年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批准的松溪“九龙山”牌和“湛庐”牌绿色食品标志;建立茶叶批发市场和供销信息网络;健全茶叶产业机构,培训一批素质较高的生产、管理和营销队伍。
  根据帮扶小组提出的思路和建议,全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经过几年的培育,茶叶产业成了县里重要特色产业,一大批茶农得到了实惠。2002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4.5万亩,茶叶总产量2350吨,总产值6000万元,同比增长15.3%。
  重点帮扶 发展特色产业
  在花桥乡,记者看到一片工地堆满了钢筋水泥,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一派繁忙景象。这段街道经改造之后将成为这一带的商业中心,这是近年来花桥乡最大的工程项目。副县长魏炳发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省人大直接帮扶项目,类似的项目在全县还有不少。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县经济日趋活跃。”为了这一工程早日上马,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袁启彤,上下奔波,想尽办法帮助落实资金和项目。
  一个个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工,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同时也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激活了全县的经济细胞。松溪县委、县政府根据省人大建议,全面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57亿元,同比增长9.5%;财政收入4005万元,同比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2491元,同比增长9.9%。
  在经济总量得以大幅提高的同时,根据省人大常委会调研考察后提出的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除了茶产业外,烟、竹等产业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山区农民的生活条件。
  “以前由于地理条件差,供电不足,我们的电视机只能用来当摆设,洗衣机也只能当米缸用。”在福建省松溪县花桥乡路桥村,村民陈老汉对记者说:“现在有电用了,电视能看了,洗衣机不用当米缸使了,孩子上学费用也少了很多,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附图片)
  图为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袁启彤在松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