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猎头”有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7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猎头”有约
  龙雨
  周末在家,忽接某猎头公司电话。对方开门见山地问我是否愿意去一家知名跨国公司工作,并说明职位是什么,年薪有多少。其开出的价码着实让人心动。
  “猎头”有约,这在今天似乎日趋普遍,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猎头公司变得越来越活跃。去年美国公布了一份人才清单,中国金融界约2000位高级精英全部榜上有名,每个人有哪些特长、适合什么位置,猎头公司都心中有数,只要跨国公司有需要,相应的人士就会收到“猎头”的秘密邀请。
  一年多来,对于加入WTO可能引发的挑战,我们关注较多的是市场竞争、产品竞争、技术和管理竞争,但这些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竞争。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的人才争夺战正呈胶着状态,人力要素开始重新配置。在各大城市,跨国公司采取不同方式加大了“挖人”力度,CEO换班、经理人跳槽以及各类专业技术骨干另谋高就变得司空见惯,金融、贸易、证券、IT等领域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据权威部门调查,近两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数万人辞职,其中绝大部分流向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那些具备国际化经营背景或熟谙WTO规则、知识的人才更是成了香饽饽。
  去年中央下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项应对,人才是关键。WTO犹如一只放大器,把原来人才竞争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在我们面前。国内人才队伍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相应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尤其是薪酬制度难以体现人才真正的价值。跨国公司对人才有那么大的诱惑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薪酬待遇,以及长远的福利计划、分红计划、培训计划等。在许多跨国公司,高端人才即使不出资也拥有产权,因为他是人力资本,是“宝贝”。而国内的薪酬体系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工资体系,有薪却无酬。在美国,一名CEO的平均薪酬是普通工人的330倍,在英国是300倍,而在我国一般只有20倍左右。
  我们总说大量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优势,事实上,过去的优势在很大程度缘于对高质量的人才(包括管理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支付低价位的报酬,这种“优势”随着人力资源体系的开放将很快消失。
  与跨国公司争“人”,科学、合理的薪酬是一个方面,但并不等于有了高薪就一定能够引来和留住人才。国内不少企业的问题不是挖不着人才,而是挖到了却无法人尽其才。曾有一家国内大企业通过猎头公司广揽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可是人才进来后,企业却信不过他们,干扰他们工作,限制他们的发展天地,这些经理人觉得毫无安全感和成就感,最终愤而辞职。所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也无论哪个行业,都应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处理人力资源问题,尽快引入符合国际惯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事业平台。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措施,千方百计地吸引和善待优质人力资源,我们才能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