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我的少年伙伴加法和学平,经过20年的奋斗,日子过得有模有样。他们小小的“成就”,诠释着当代农村的变化——少时伙伴的新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7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我的少年伙伴加法和学平,经过20年的奋斗,日子过得有模有样。他们小小的“成就”,诠释着当代农村的变化——
少时伙伴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回乡下过年,当然少不了乡下的热闹:放鞭了,串亲了,祭祖了……但给我莫大惊喜的还是:遇上了20年都没有谋面的少年时的伙伴项加法和刘学平。
  眼前的加法,西装革履,递过来的名片上写着:安徽省东至县加法面粉加工厂厂长。他希望我帮他买一辆便宜的进口轿车。我很惊讶。
  加法,是他们家唯一的男孩子,幼时虽调皮任性,但聪明绝顶,小学时加法就当上了我们的班长。
  一向要强的他,在高考落榜的事实面前,耷拉下头来了。此时,他父母染病,家道中落,重新高考已不可能了。他在家整整睡了一个暑假,憋呀,闷呀。可是他生来就是不服输的性子,几个月之后,凭着高中物理课本上的无线电知识,他操起了无线电修理的行当,踏上了一个农民子弟要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从安徽到江西,从湖南到云南,加法担着无线电修理的挑子,顶着风雨和烈日,用脚量着汽车和火车跑的道路。
  一晃,几年过去了,除了无线电修理更加娴熟之外,他的腰包并没有鼓起来,原因是修理费太低了,没有赚头儿。于是,他又回到安徽省安庆市郊区的农村老家,盘算着新的出路。与当年出走时不同的是,他是用自己挣来的路费乘汽车回来的,而且带着他闯市场的经验。
  那时,从饮食习惯讲,大米和红薯是安庆郊区农民的主食,而面条、馒头包括油条都是农民走亲串友时送的高档礼品。而面粉加工厂,又只有在市区才有。加法想,面粉加工在家乡有文章。
  于是,他靠无线电修理攒下的1700元,又东挪西借了4000多元,在东至县开办了加法面粉加工厂。靠着勤劳,靠着信用,他的面粉厂在周围的乡亲们心目中建立了信誉,小厂子也越办越红火,头几年,每年能赢利5000元左右,现在,已经是每年2万元以上了。
  有了资金,还可以干点别的。去年,安庆郊区修公路,他承包了一些工程,又有了一笔收入。为了做生意方便,他想买一辆便宜的进口轿车,冲气一些。他打算春节后在安庆城区买一套房子,子女上学的条件比在农村要好一些。
  刘学平好像比加法发展得平稳一些。高考受挫后,他就进了城,在安庆的一个机关单位打工。上世纪80年代末期,学平开始做家具生意,如今,他已是安庆市赫赫有名的家具经销商了,仅铺面就有4个,还成了社区政协委员的提名候选人。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都住校,学平住在我的下铺。他“愤愤不平”地对我说:“你之所以考上大学,完全是把我的福气给压住了。”“你现在挺厉害的嘛!”我说,他大笑。
  “做生意,完全要靠自己琢磨,否则,要栽跟头。”他说,一个熟人欠了他3万元的家具款,虽然答应3个月后付款,可5年了,还没见回来。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信用,还要重视经营者对市场的了解和对下家兑现承诺能力的准确判断。“那一次,我差点彻底翻船!”学平认真地说。
  “节后,我要去河北廊坊看看华日家具的情况,看能否订一些。如果方便,我会到北京看你。”告别时,学平对我说。
  加法和学平,属于当代农村青年中努力改变命运的一群人。而他们的理想在不同程度的实现,表明当代社会赋予他们一个广阔的舞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