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尽管背负辛劳,他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农村走向城镇。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见证了城镇化建设正在我们身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二叔进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7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尽管背负辛劳,他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农村走向城镇。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见证了城镇化建设正在我们身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二叔进城
本报记者 张毅
今年春节,二叔在我家吃的年夜饭,骑摩托车来的,风风火火。他面颊通红,皮肤皴裂。毕竟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生活的辛劳将他雕刻得和他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农民一样,沉重而坚忍。
  二叔告诉我,来年他要到县城做生意了。县城建了一个“新东方大市场”,温州老板投资的,据说摊位招标那天,人山人海,二叔费了好大的周折才定了个摊位。
  二叔是一步一步从农村走向城镇的。我的老家是江苏省赣榆县,二叔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中毕业,在公社渔场养过对虾,在乡砖瓦厂当过出纳员。那时候,他的同伴都还在土里刨食,因此,腰上挂着一大串钥匙进进出出、按月领工资的二叔,在大伙的眼里也算半个“公家人”,很受羡慕。世事变迁,大包干以后,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强。滩涂养殖场、芦苇荡,能包给个人的全包出去了,一家伙全村就冒出20多个专业户、万元户来。接着万元户也不算“户”了,在村里要排上名次,兜里至少得有10万元以上。相比之下,二叔逊色多了。苏北的乡镇企业普遍不景气,他们的砖瓦厂也好景不长了。二叔决定回村承包鱼塘。几年之后,二叔家添置了25英寸大彩电、大王子冰箱、真皮沙发,当时,这些东西在城里也够时髦的。
  1996年,镇里放宽政策,鼓励农民进镇建房。二叔买了一块临街的地皮,建起了独宅独院的二层楼,高高兴兴举家搬迁。二叔是有长远打算的:一是到镇里,孩子可以在中心学校念书,各方面条件好得多;更关键的是,眼看着养鱼的好年景过去了,鱼多价贱,得找新门路,在镇里做事情更方便。于是,二叔盘掉了鱼塘,做起了水产生意,到城里观察什么东西好卖,就到乡下收购,当天收购当天出手。算起账来,贩鱼比养鱼划算。不长时间,二叔就摸出了门道,他和城里的一些餐厅或者有一定经营规模的老板建立了联系,只要他的“大哥大”一响,八成就是来生意了。二叔挣的真是辛苦钱,只要有机会,风里雨里都得跑。平时早出晚归,春节休息两三天,过了年初二就踩响摩托车,为的是逢年过节多挣个百儿八十的。有一段时间,我的父亲和二叔同住在一个院子里,父亲每晚听不到二叔摩托车回家的声音,就不能放心休息。
  二叔并非没有新的打算。听说山东临沂的农产品市场很红火,水产品好卖,他和伙伴一起组织了一车货,果然赚了一把。可有经验的人说,做批发买卖,最好自己搞个临时冰库。建个小冰库,只需要5万元,可二叔前几年的积蓄全花在盖楼上了。他到信用社申请贷款,人家要等值的存折抵押,仅有担保人不行,价值一二十万元的楼房抵押也不行。贷5万元,存折上得有5万元。有存折谁还贷款?二叔干着急没办法。在农村,像他这种情况的多着呢!
  去年以来,县里大搞城镇建设,由于政策优惠,不少外地老板纷纷到县城投资。步行街、市场、超市,一幢幢新建筑拔地而起。人气旺了,市场活了,激发了大伙创业的积极性。二叔说,再也不能错过机会了,怎么也得筹集资金,到县城去大干一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