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由“家长签名制”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9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今日新语

  由“家长签名制”想到的
  高振千
  有媒体报道:广东某地教育部门出台的“家长签名制”规定,老师必须适量布置作业,学生放学回家如果1小时左右完不成作业,家长只须在作业本上签名,学生就可以在晚上9点半钟前上床休息,第二天老师则应该找出学生完不成作业的原因,在学习上进行必要的辅导。
  然而,这一意在为学生减负的新做法在家长那里却出人意料地遭到“冷遇”。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认为,布置“适量”作业对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讲容易“吃不饱”,而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而言,如果这点作业都完不成,更会跟不上进度。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教育部门在转嫁责任。
  家长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依我看,主要的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没有改变。
  教学过程固然改了,但考试评价体系却没有多少变化,许多学校把学生分数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依据,与教师的奖金、评先、评优、评职称挂钩;一些小学则把学生考试成绩以85分作为及格线,家长拿孩子分数的高低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因为分数里有银子、声誉和前程,应试教育就这样逼使着学校、老师、学生围绕着分数转。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你的减负措施多么像“家长签名制”那样富有创意,也难免遭受不少家长的微词。“减负”难以走出怪圈,也就在意料之中。
  加大学习强度,不计单位时间效率,不顾青少年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这种教育,无疑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课堂流于乏味、被动和消极,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南辕北辙。
  “减负”不在于“家长签名不签名”,“减负”的关键在于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这样,即使课业负担重些,那其中也蕴含着探求知识的无限乐趣。达到这一境界,教师也就无须逼使学生多做作业,学生也不用长年累月被作业所困。而且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才有可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