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谁“卖”了我的电话号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0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谁“卖”了我的电话号码
  寒小
  家中新添了宝宝,满是温馨,可接踵而来的推销电话,却给这美好的气氛平添了许多不快。
  来电者有各大奶制品公司的营养师,询问孩子的发育状况、通知你参加“母婴课堂”,当然最终目的是推销产品。此外,还有制胎毛笔的、照满月像的、做水晶脚印的、给孩子算八字起名字的……这些电话多的时候一天三五个,且不分昼夜。有些来电者不达目的不罢休,反复纠缠,每天铃声此起彼伏,孩子在睡梦中经常被电话惊醒。家人疑惑:来电者对孩子的性别、生日、家长姓名甚至工作单位一清二楚,“咱家的事儿,怎么‘地球人’都知道?!”
  一位朋友解释:现在很多医院的妇产科都和外面的公司“联网”,出卖新生儿的家庭信息。他也曾有如此遭遇。
  随着企业竞争加剧,商家们绞尽脑汁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而消费者的私人信息,比如年龄、学历、家庭、嗜好等,对商家的产品定位、营销决策等,都十分有价值。因此,收集个人信息成了有利可图的事情。
  但守法是一切“交易”的前提,像医院和推销商这样,未经本人同意泄露、出售、获取私人信息,拿他人的隐私做交易,都是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应该受到法律追究。
  医院能从他人的隐私中“渔利”,一是因为他们扮演了一种“准政府”的角色——回想起给孩子填出生证明材料那一刻,家长面对着政府的大红章,兴奋而庄严,人家让填啥就填啥!二是社会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这种出卖患者隐私的情况存在不止一两年,也不止在一两个城市、一两家医院,多年来竟没有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干预。三是公民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还不到位——就医者的沉默,使医商之间的“勾结”从个人行为发展到一种社会现象。
  想一想真是心惊胆颤。掌握我们个人信息的岂止妇产科。街道、派出所、单位的人事部门、医院的医疗档案、我们曾注册户名的网站、在美容院填的卡片,还有拒绝不了调查公司小姐的微笑、义务为她填写的问卷,订餐时留下的联系方式……那些资料都与我们的私生活息息相关啊!如果被滥用,我们的利益将受到多少侵害?我们宁静的生活将掀起多少波澜?
  个人信息在增值,社会信息化在加速。各行各业加强对工作中接触到的个人信息的保密管理,切实保护每一位公民的私人信息,迫在眉睫。
  又快搬新家了,希望我家新的电话号码不再被人拿去做交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