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期待真正相遇——复奥中国体育产业研讨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0
第8版(体育)
专栏:侧成峰 横成岭

  期待真正相遇
——复奥中国体育产业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许立群 汪大昭
  作为中国体育产业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北京2008年奥运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然而,时下国人对北京奥运商机的无限向往常常如同雾里看花,虽见一片朦胧的美丽,有心摘花却不知从何下手。中国本是体育产业还很不发达的国家,一下子面对体系完备、运作规范、发展成熟的奥运会市场,就像要一个中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硕士论文,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国内任何一次有关体育产业方面的探讨总会引来无数饥渴的目光。
  2月19日上午,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的“抓住奥运机遇,开发体育产业”研讨会气氛热烈,高朋满座。北京奥组委的官员、各类企业的代表以及从各地蜂拥而至的记者,都希望从研讨会上获取适宜自己的信息和经验。中央电视台财经类节目主持人沈冰担当司仪。她听得非常认真,甚至忘了今天的“角色”,直截了当地同嘉宾讨论起来。”
  本次研讨会的演讲嘉宾均是活跃于世界体育产业界的权威人士,他们分别是2002年美国盐湖城奥组委市场销售总监斯特林、SPORTSMARK(7届奥运会接待代理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史蒂夫·斯库比克、VISA国际总部服务协会高级副总裁科里斯托夫·麦克拉利、俄勒冈大学华沙体育产业中心主任里克·波顿、俄勒冈大学华沙体育产业中心营销教授林·卡尔。他们分别以“盐湖城冬奥会的市场运作及赞助商开发管理”、“如何预防和控制体育赞助商权益侵犯”等为题,作了精彩演讲。
  演讲嘉宾着重介绍了国外成功的体育营销经验,并特别针对国外奥运市场的开发实践进行剖析,给国内体育产业界的官员、专家与工商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借鉴和交流的机会。
  会议主办方复旦大学复奥体育产业中心由中国奥委会、复旦大学及耐克公司联合创建,是亚洲第一个体育MBA培养基地,在坚持高质量的体育产业管理专业MBA教育之外,该中心也本着培养和开发中国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创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宗旨,长期开展针对企业的系统培训,同时每年还将定期举办“复奥中国体育产业研讨会”。
  北京奥组委的一位官员认为,俄勒冈大学教授波顿提出的“品牌概念”很有现实意义。“其实,北京奥组委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只有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波顿教授讲述的一个反例令人警醒。盐湖城冬奥会组委会在腐败丑闻发生后所获赞助锐减,只有3.26亿多美元,而这之前他们得到的赞助是5.5亿美元。至今,美国奥委会的形象都因此大打折扣。
  也许是因为时间的限制,几位嘉宾的演讲比较理论和笼统。未能得到满足的听众们抓住机会,提出了各种问题。“赞助、电视转播权和门票收入是奥组委和各国奥委会维持运作的命脉”,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真正实践起来并不简单。有记者问:“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北京奥运会门票的定价如果依然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北京老百姓肯定无法承受。这个问题将如何解决呢?”盐湖城冬奥会市场运作总监斯特林先生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难题,“有的门票的确很贵,比如冬奥会上花样滑冰的门票要300美元,但是一般的比赛也就二三十美元。”可能斯特林先生并不知道在他眼中不算昂贵的二三十美元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也不是个小数。
  又有记者问:“很多企业在与组委会签订了赞助合同后,由于各种原因中途退出了,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呢?”“哦,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吗?”斯特林有些惊异,“至少,在美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这种情况没有发生过。”事实上,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国内以及亚洲的赛事中并不罕见。有的赞助商因经营不善最终无力兑现承诺,但也有赞助商却是存心在沽名钓誉的大肆炒作后翻脸赖账。
  研讨会上,听众与嘉宾们的“观念冲撞”似乎让双方都有了新的领悟。不过,台上台下完全一致的是人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VISA国际总部服务协会高级副总裁麦克拉利先生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赞助商,我们不仅关注北京奥运会,更重视在中国未来的50年乃至100年里寻求发展。事实上,全球的目光都开始聚焦在这片神奇古老的东方土地。全世界公认,21世纪的主角是中国。”言毕,场内一片掌声。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也令人深思的场景。台上,世界体育产业界的权威们乐于将丰富的经验与更多的人分享;台下,有志于发展中国体育产业的精英们急于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两者的真正相遇还需经历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也许,我们应该先从规则学起,而世界还需更贴近中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