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源开发——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三次经济追赶看教育的巨大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1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源开发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三次经济追赶看教育的巨大作用
  胡鞍钢 熊义志
  现代化过程是不同国家相互竞争、相互追赶的动态变化的过程。19世纪后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现代化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范例。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追赶。
  第一次是从19世纪后半期到1913年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根据麦迪森提供的数据,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的水平由1870年的75.3%提高到1913年的105.5%。同时,美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水平由1870年的88.3%提高到1913年的91.2%。第二次是20世纪后半期日本对美国的追赶。1950年,日本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19.6%,1992年则达到90.1%。但是,1950年日本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美国的80.8%。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对欧洲的追赶。
  分析世界上现代经济追赶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基本的规律和经验。
  第一,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一般要经历英才教育阶段、普及初等教育阶段、普及中等教育阶段、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普及后阶段;相应地,人力资本积累也可以分为英才教育驱动阶段、初等教育驱动阶段、中等教育驱动阶段、高等教育驱动阶段和终身教育驱动阶段。第二,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条件之下,人力资本积累成为可能,同时人力资本积累又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第三,在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上,人力资本的追赶先于经济追赶。一般而言,后发的国家相对于先行的国家更倾向于创造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变迁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条件。如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中,人力资本追赶都先于经济追赶。第四,教育的加速发展来源于制度上的创新。一种制度创新是义务教育的制度安排,由于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初等教育成为公共物品,从而加速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另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向民间开放,这将带来私人对教育的大规模投资。韩国正是由于教育对民间部门的开放在短短3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非义务阶段教育的跨越式发展。1970年到1995年,高中入学率从不足30%提高到90%以上,大学入学率由不足10%提高到50%以上。
  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从公元元年起的1800多年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最发达的国家。中国经济总量曾长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25%左右。从1820年到1949年,正是西方国家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经济从此进入衰落阶段,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几乎每50年下降一半,到1950年降为4.5%。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有稳定的实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特别是1978年中国果断地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抓住了历史发展机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相适应,从1820年到2000年的近200年中,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经历了传统人力资本积累模式的解体和新模式诞生期、人力资本发展初期、人力资本积累的起飞期的历史轨迹。1820年到1949年,是中国传统人力资本生产模式解体和新模式诞生期。1950年到1978年是中国人力资本发展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迅速,虽然经历了曲折,还是取得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成绩:一是基本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二是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79年到2000年是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起飞期,中国先后实施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到20世纪末,中国在教育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回顾世界历史上成功的经济追赶以及100年来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可以发现,国运兴衰的历程,也是人力资本强弱的历程。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本强弱,人力资本兴废取决于国力强弱。(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