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大开发打造“高速新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2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疆于田的库尔班大叔要骑着毛驴进北京,然而,走了一个多月还没有到乌鲁木齐。如今,于田到乌鲁木齐只需三十个小时的车程——
大开发打造“高速新疆”
本报记者 王慧敏
春运期间,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各大媒体均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公路铁路拼杀新疆客运》。尽管题目听起来有些火药味,反映的内容却很温馨:铁路、公路为了方便旅客,展开了有序的竞争。
  竞争,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新疆交通运力不足的历史已彻底结束。
  遥远的地方已不再遥远。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的公路面貌日新月异:仅2001年和2002年,全区新建改建公路3584公里,是前15年的总和。
  公路的变化,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基础设施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近3年来,国家用于新疆基础设施的投资达770亿元。铁路、民航、通讯、电力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卫星通讯网最大,光缆及电缆线路最长、区内民航站最多、每年新公路投入运营最多……这许许多多的第一,为新世纪新疆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笔下的轮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自古以干旱少雨著称。你能想象吗?如今轮台县的商店里,雨伞成了抢手货。去年12月份,这里竟像春日的江南一样笼罩在蒙蒙的雨雾中。这一奇迹的产生,与新疆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
  新疆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防风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一系列工程。这些工程4年投资65亿元。经过这些努力,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03%上升到1.92%,增加了将近1倍,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让共和国领导人十分牵念的塔河调水,如今已大见成效,4次输水后,塔河尾闾台特玛湖形成了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如今这里百鸟翔集,胡杨、红柳生机勃勃。
  西部大开发,还促进了新疆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时光倒退几年,新疆居民鲜有不为冬季吃菜问题发愁的。而今,严寒的冬季吃上时令鲜菜对新疆人来说已不稀奇。新疆蔬菜出口量达17.3万吨,在全国排名第四。“小麦、玉米、油葵”老三样的种植结构被“红(西红柿)花(花卉)果(瓜果)”代替。这不单是“种什么不种什么,什么多种什么少种”的改变,而是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围绕市场搞调整成了许多农民的共识。你瞧,市场魔棒一挥,经济效益大增,2002年,仅西红柿一项,全疆农民人均增收近百元,欧洲市场上超过70%的西红柿酱出自新疆。工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新疆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而今,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在新疆崛起。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西部大开发使新疆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地缘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7个贸易口岸把新疆外贸这台大戏唱得有声有色,3年来,外贸进出口增幅年年居全国前列,去年,增幅更是位居全国之首。而每年一届的乌鲁木齐经贸洽谈会也把内引外联搞得红红火火。2001年和2002年,全区引进外资金额达200亿元。
  行得秋风,必有春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说得好:“大开发带来了大发展。”2001年和2002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了8.1%和8.2%,全口径财政收入也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04%和19.1%。这种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十六大为西部大开发注入了新的动力。借十六大东风,借西部大开发机遇,打造“高速新疆”成为全疆上下最关心的话题,成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实际行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