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围起来的就叫“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1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围起来的就叫“圈”
  马毅杰
  经常能听到有关“圈”的提法,什么演艺圈、文学圈、娱乐圈、影视圈、名人圈、编辑圈。这个圈,那个圈,花花哨哨,形形色色,名堂可谓多也,当然这里说的圈大凡指的就是某个领域,但好像又比这个领域的范围缩小了一些,档次“高”了一些,可既然形成“圈”了,就必然有“圈里”“圈外”之分。也就不乏身在“圈内”好办事的特殊和优惠,当然也就会经常出现圈外人“靠边站”的情形。
  就拿一些文学期刊而言,发行量少得可怜,原因找了好多年了,从观察家的高谈阔论,到编辑家的现身说法,旁征博引,费尽心机,讲得不能说不深刻,不能说不透彻。可说来说去,都很少在“圈”内找症结,倒是经常把“屎盆子”往圈外扣,什么市场经济的冲击呀,什么读者的欣赏品味在下降呀,诸如此类埋怨话说下一大堆,可就是不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而读者不管你咋说,反正就是不打算掏钱订你的杂志,让你干着急。于是,作为杂志的主持们就又在叫卖了,什么“一本在手,一切拥有”,什么“月月都有好文章,期期都有某某某”。让读者一看,就厌烦了,期期都有某某某,读者还有必要期期都买吗?
  现在的文学杂志你去翻一翻就知道了,过来过去就是那么几个人的作品,假若说他们的作品篇篇精彩也倒罢了,问题是好的东西能打动人的东西十之有一二也就相当不错了,可为何还总是能见到他们的“面孔”呢?这就是“圈”的作用了,有的编辑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在自己编的杂志上可以长短不限尽情地发自己本不咋样的东西,也不觉得脸红,“不好意思”,以为这就是他家的“自留地”;有的虽有“避嫌”之意,那就在圈内搞“联营”了,甲编辑到乙编辑编的杂志上发作品,乙编辑到甲编辑编的杂志上展现自己,搞来搞去,本应该是面对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杂志,真得就变成“圈内”人的私人领地了,这样一期又一期,一年又一年地编着,到头来总是那么几个人“坐庄”,思路越来越窄,风格越来越模式化,也越来越变得死水一潭,你想让杂志做得好?做出“彩”来?那不真成了墙上挂门帘的事了。可作为“圈”内的人,谁又多想过什么?著名作家余华就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他说,现在的文学杂志都有自己的“圈”,业余作者是很难闯进那个“圈”的。冯骥才先生最近撰文也说,如今严肃的纯文学基本上是在作家自己的圈子里转来转去。一个说进不去,一个说出不来,可见这个“圈”固若金汤的程度。
  似乎也不能说“圈”的形成没有它的现实基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分类,这是事实存在,自古就有之,问题的关键是在日益开放的现实环境里,作为从业者你应该怎样去扩大“圈”的范围,开放你的圈,不要把“圈”围得跟铁桶似的,水泼不进,针插不进,没有一点鲜活和后劲,最后把圈子缩得越来越小,到头来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学事业。
  事实和实践都在告诉着人们这样的道理,越是打破“圈”的禁锢,越是面对着广大的读者和作者,杂志就会越有活力,越有人缘,反之,你就只能走进死胡同,等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