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神画”那拉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2
第7版(大地·文学副刊)
专栏:新游记

  “神画”那拉提
  陈建明
  一个美丽的地方叫那拉提。那拉提,在维语中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那拉提草原自古便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东至乌鲁木齐,西到伊宁,由霍尔果斯口岸通欧亚大路桥,向南走独库公路穿越那拉提山可直达库车、喀什、和田,交通便利。
  从伊宁市驱车至那拉提草原,约需四个小时。沿途风光是目不暇接的美丽“神画”。白皑皑的天山和绿茫茫的草原,交叉、重叠,塔松如绿色的旗帜,云彩如白色的战马,在天穹和草原的接壤之处交锋、缠绕,穿行新疆浩瀚的大漠,车小如丸,如草原碧玉毯上的一片草叶。而当我下车驻足那拉提草原时,竟然有一种美得太陌生、美得太神话的感觉,让我对她充满疑惑。
  然而,她的美丽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缭绕着花香、草香和奶香,有毡房,也有炊烟。如果说新源县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塞外江南”,是“三面青山列翠屏,腰围玉带河纵横”的巨幅油画,那拉提草原就如伊犁州新源县的“掌上明珠”。那拉提草原是发育在第三纪古洪积尘上的中山地草场,又誉为“空中草原”。四百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平均海拔一千六百米,原始自然的天山风光和悠远、奔放的草原文化,使那拉提的“神话”和“神画”真实了起来,溪流淙淙,松林巍巍,牛羊、毡房,今天,我们成了“画中人”,轻柔走进了那拉提的“神画”之中,走进了7月阳光下的牧场,热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欢迎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
  巩乃斯草原腹地的巩乃斯河畔,有野营狩猎、登山运动、河流垂钓、草原滑翔、马队游天山、民俗歌舞、毡房饮食等巩乃斯草原风情的“大餐”,可让不同精神需求的游客品读和回味,欧式风格的木屋,哈萨克毡房,我们远离红尘领略大自然古朴风光,又可走进现代化服务的小空间不离红尘。是的,我坐在弥漫松木清香的小木屋里,枕着风听草原的喃喃细语。
  给我牵马的是哈萨克族小男孩,个子不高,却非常灵敏,小花帽下的双眼清亮如溪,鞭子“吧嗒”一甩,我就扶住他的细腰,在马背上腾了起来。刚开始,马背上的颠簸不时地揪着我的心,整个肢体都僵硬了起来,我一个劲地说:“你好,你好,小朋友,慢一点、稳一点,我要摔下去了!”可是,我感觉到我的“马的司机”唯独听懂了“你好”两个字,他驾驶的“马速”依然是一往无前地奔腾。我一急,只得拍拍他的肩,用手朝地下指。小司机从我的举止表情上捕捉到我说话的意思,勒缰停马,休息时,我用手比划着问他几岁啦,谁知他的回答让我开心一笑。小孩用手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马,回答说:“我?它?”我用手指一下他,又指一下马,“你多大了?它多大了?”“我——十一岁,它——九岁”。小孩介绍他的马时,流露的完全是一种亲兄弟般的情感,他还告诉我,他的名字叫“那拉提”。
  我们重新走马上山的那一段,小那拉提和我仿佛有了默契,马也走得稳当一些,我尽情尽兴地可以饱餐天山秀色。走马看天山,一步一景,白云雪山,还有那阳光变幻中的草场和树影,那种线条、角度和光线切割之美,是画笔和语言都无以表达的。我为大自然的美感动,也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祝福。
  让人沉醉的,更有那民间的阿肯弹唱——每逢草原繁花似锦、芳草如茵的季节或喜庆日子,哈萨克人都喜欢举行传统的阿肯弹唱会,远近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欢聚一堂。这时候,草原上方圆百里的阿肯(哈萨克族的民间艺人)都会赶来,比谁唱的传统长诗多,再比谁唱的民歌多,后者是即兴创作,一问一答,胜者再接受下一位阿肯的挑战,直到他唱赢了所有参赛的阿肯。那么,这次阿肯弹唱的桂冠就非他莫属了。
  感激大自然惠赠给人类如此多情的美丽,感激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那拉提,感激祖祖辈辈生活和奉献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人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