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文化中心户” 一户帮多户 宜昌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3
第4版(要闻)
专栏:

  “文化中心户” 一户帮多户
宜昌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路
  本报讯 湖北省宜昌市在农村积极开展“文化中心户”建设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宜昌农村一些地方,由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农民空闲时间“搓麻”、敬神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来引导农民,2002年6月,宜昌在全市推广潘湾土家族乡的“文化中心户”经验,在300万农村人口中经过严格考核和民主评议,评选了179个“文化中心户”,并由市委、市政府命名授牌。
  这些“文化中心户”分为六类:政策宣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科技致富先进户,带头调整结构,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实用技术;先进文化传播户,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遵纪守法带头户,在法律、道德两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并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党群关系联系户,帮助村组干部做工作,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民族团结模范户,针对部分乡村土家族聚集的特点,引导身边的农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猇亭区桃子冲村一组的李绪楷是该区最早被授予“文化中心户”称号的农户之一。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便建立了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业余铜管乐队,逢年过节协助区政府免费开展各种文艺宣传活动。节假日,村民们常聚集到老李精心搭建的家庭舞厅里,跳起极具民族特色的巴山舞。如今该村打牌赌博、聚众斗殴的现象渐渐少了。
  桐岭居委会七组的冯万箱是一名老党员,多年来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传达宣讲。他还耐心细致地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帮助农民解开在结构调整、殡葬改革等方面的思想疙瘩。桐岭街道房屋拥挤,村民们常因房屋占地问题产生矛盾,老冯便义务当起调解员。去年,该街道朱绪海一家因为邻居安装的空调阻挡了过道而与之发生争执,老冯得知后耐心开导说服,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两家人和好如初。
  伍家区的曾维松是当地有名的农业科技大户。他常骑着摩托车,到附近农村开展农业科技讲座,并向当地农民提供低价质优的种子、树苗、鱼苗。贫困户阮茂光是曾维松的扶贫对象,在老曾的帮助下搞起了鱼苗养殖。曾维松每周去阮茂光家三次,指导他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难题。三年下来,阮茂光不仅还清了2万多元的债务,还成了养鱼专业户。
  像李绪楷这样的“文化中心户”如今在宜昌农村已有2000多户,其中既有村组干部、党员团员、科技能人、经营大户,也有民间艺人、退休教师。“文化中心户”已基本实行分层命名、统一管理、对口援建,走出了一条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文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