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醴陵县双季稻大面积增产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2-02
第2版()
专栏:

醴陵县双季稻大面积增产的经验
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何光文
湖南省醴陵县的自然条件并不特别好,可是近几年来,连年获得水稻大面积增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总结、提高和推广了当地农民种双季稻的经验,并且从各方面给推广双季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1955年全县种植双季稻62万多亩,占水田总面积的87%;每亩产600斤到800斤,一部分地方达到千斤以上,比解放前增产三成,超过全省当年水稻每亩平均产量50%。
几年来,醴陵县党政领导机关在领导全县农民发展合作化运动的同时,领导全县农民进行了许多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革工作。这些都是推广双季稻必备的条件。
第一、进行水利建设。醴陵县适宜于水稻生长的时间共210多天(清明至霜降)在这期间,4、5、6月常遭山洪灾害,7、8、9月又常受旱灾威胁。几年来,全县共整修和新修各种小型农田灌溉工程37,384处,并且在绿江和泗汾河沿岸安装了51台抽水机,大大改善了灌溉条件。同时,加强用水管理,实行“一把锄头放水”(就是专人负责管水)和合作用水(根据自愿原则,把一个灌溉区里的水利设备统一使用),充分发挥了已有水利设备的蓄水灌溉效能,使全县稻田的抗旱能力由解放前的25天提高到45天,基本上可以保证小旱年份水稻的需水量。
第二、领导农民大力积肥和科学用肥。醴陵县农民除了从各方面挖掘肥源,常年大量积肥外,还有60%的稻田种上了绿肥。他们采用“分期施肥、插安蔸灰”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肥效和促使水稻早熟。他们把积肥、保肥和科学用肥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量多、质好、满足了两季水稻生长的需要。
第三、抓紧农事季节。醴陵县10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17度,但是晚稻能正常地生长成熟,没有子粒不实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全县农民能抓紧季节,采取一系列的办法使早稻早熟,晚稻早插。为了赶季节,争取两季增产,他们实行早播种早插秧(早稻插嫩秧),早追肥,采用早熟丰产的早稻品种,使早稻能在大暑前后收割。晚播插秧季节,农事繁忙,他们又采取边收早稻、边撒石灰、边打蒲滚、边插晚稻的办法,有效地争取了晚稻生长的时间,保证了两季增产。
第四、同虫害作斗争。醴陵的虫害历来就比较严重。两季水稻生长期长,早稻抽穗早,容易遭受稻椿象为害;晚稻收获迟,螟害历来就很严重。解放后,连年实行冬耕、挖毁禾蔸、铲除田边杂草、提早春耕浸水、插烟、晒田、使用“六六六”药剂,以及采用整套的田间管理方法和促使早稻早熟等措施,有效地减轻和避免了虫害。据1954年重点检查,虫害损失率已经由1950年的18%,降低到5%左右。
第五、改良土壤。醴陵县是丘陵地区,土地比较瘠薄,冷浸田、烂泥田、浅泥脚田和翻秋田产量很低。几年来农民采用开沟排除冷浸水,堵塞泉眼,加铺塘泥菜园土,种植绿肥的办法,使这些田逐渐变成良田,都能种双季稻。劳动模范邓光晋的4亩多田,每亩产量由过去年产稻谷20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最高的达到1,330斤。
醴陵县的双季稻,还可以更多增产,主要办法就是“改间作为连作”。连作(割完早稻,再插晚稻)比间作(晚稻插在早稻的行间)每亩可增产稻谷200斤左右。现在,每个农业合作社都计划从改双季稻的间作为连作方面达到增产的目的。全县计划今年把90%的双季稻由间作改为连作。
现在,醴陵县双季稻增产的经验,已经在湖南省大面积推广。1956年,全省准备多种1,200万亩双季稻,而且主要是向连作的方向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