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小手柄摇出“超一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4
第16版(企业经纬)
专栏:建设者风采

  235公斤的毛坯,加工成仅1.5公斤的成品,原设计需3套专用模具,宋殿琛直接将实体在车床上加工,缩短制造周期4个月——
  小手柄摇出“超一流”
吴坤胜 东秀华
  宋殿琛高个头、大眼睛,挺爱笑,小伙子今年30岁刚出头,却以娴熟、精湛的车工技术,先后完成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阀体等多项部件的攻关任务。他参加工作12年,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QC成果及技术革新项目50多项,为他所在的内蒙古一机集团创造价值达100多万元。他还在生产中攻破了40多项科研、军品难关,成为企业技术工人中最年轻的领军人物。小小的车工手柄,摇出道道绚丽的人生彩虹。
  宋殿琛的师傅告诉记者,宋殿琛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干活就要干出一流”。小宋的技术是凭一股刻苦的钻劲和不懈的韧劲练出来的。1990年刚进厂时,师傅干活他紧盯着。活是怎么干的,加工工序是怎样的,他都暗暗记在心上。遇到加工工艺复杂的工件,他就把加工顺序、尺寸设计及所用的工装辅具都一一记在本子上。跟师傅学习了3个月,他就把师傅的经验办法记了满满几大本。业余时间,伙伴们去打球、看电影,他却一本本“啃”着有关车工的书。仅用一年多就自学完了相关的中专课程,撰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小宋进厂刚两年就成为生产骨干,登上光荣榜,仅28岁就成为一机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宋殿琛却认为,自己并不是能人,只不过在工作中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了。他认为,任何复杂的工件都是由若干尺寸、规格要求不同的最基本的工序组成的,能车出一个槽就能车出两个槽,只要认真把每一个工序干好,多复杂的工件也能干好。在承担军品科研项目风扇导圈中,原设计为多项冲压成型,需有三套专用模具。不但费用高,周期还长。宋殿琛改革加工工艺,采用实体在车床上加工。结果将原重量235.37公斤的零件毛坯,加工成只有1.5公斤重的成品,完全符合图纸要求,缩短制造周期4个月,节约模具制作费50多万元。
  宋殿琛所在单位的领导说,小宋的技术“超一流”,名声在外,不少人找他单干,也有不少单位高薪聘请并许以丰厚的待遇和条件,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还热心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志,带出了一批批专业技术能手。
  宋殿琛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学习钻研数控机床的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面对发展很快的新工艺新技术,我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善言辞的宋殿琛由衷地说。(附图片)
  (上图:宋殿琛在机床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