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红灯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5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议论风生

  可贵的“红灯意识”
陈鲁民
去年3月,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被抽调到北京参加中央干部考察组,工作中,急性心肌梗塞突发。在赶往北京医院的路上,他已无力地倒在秘书肩膀上,嘴里还嘱咐司机:“别闯红灯。”
“别闯红灯”,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提醒司机,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既是已处弥留状态下的下意识表露,又是一种长期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反应,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别闯红灯”,他在日记中写道:“要警钟长鸣,警惕诱惑;要防微杜渐、慎独慎微;要从严剖析,把握自己;要慎重交友,防止陷阱;要管好亲友,防止后院起火……要坚守原则,不能感情用事。”
“别闯红灯”,首先“要警钟长鸣,警惕诱惑”。对于一个权重位高的领导干部来说,警钟要别人给敲,更要自己主动敲,不能敲一阵子,而要敲一辈子。
“别闯红灯”,关键是“要防微杜渐、慎独慎微”。再大的贪官,也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而是一点一滴慢慢蜕变的,因而,拒腐防变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郑培民就是这样做的。他有集邮的爱好,可是怕有人投其所好,就从不告诉别人。他的车子从不让家人坐,有一次,儿子已经坐进去了,他坚决把儿子赶下来。对于下级单位送的礼物,郑培民能拒就拒,自己拒不了的就让秘书去退。
“别闯红灯”,还要“管好亲友,防止后院起火”。郑培民很爱妻子和儿女,但从不用手中的职权来表达这份感情。郑培民的职位一直在变,但他妻子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但仍是一名普通职工。郑培民的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别闯红灯”,可以看作是郑培民的遗言,是他对健在的人们的呼唤,是他擎起来的精神上的火炬。我们应牢记郑培民的遗言,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无私奉献,执政为民,千万“别闯红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