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贵池傩戏该如何传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6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当代戏剧大师曹禺把傩戏及其面具喻为可以同万里长城相比美的又一奇迹。傩,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共同和共通现象,其主旨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驱邪逐疫、祈福纳祥。
  戏曲活化石——
贵池傩戏该如何传承?
  本报记者 何聪
  池州傩,是中国傩的一部分,属《论语》中所载“乡人傩”。池州傩活动期间,所在乡民,悉数参与,从制作礼神器具、迎神下架,到演出、朝庙、送神上架,乡民自觉自愿,乡民称为“傩戏会”,其演出形式、面具、唱本剧目、唱腔、道具等均较古老完整,有极强的原始性和宗教祭祀性,娱神娱人。
  在贵池刘街乡,靠近九华山的一条名叫东河的小河,沿河有3个自然村组成源溪村,由于地缘关系形成一个祭祀圈,每年的正月十三,3村的傩队以水系的上下游为序,举行朝社活动。上游的柯村傩队首先出动,先到一个古洞朝拜,再到社坛祭社,社坛有棵榆枫共株的大树,树下设一石臼为社石,表现了对大地母亲的崇拜。曹姓最后到达社坛,由戴皇帝面具和戴土地神面具者舞钱,二人象征天与地、阴与阳。朝拜洞穴到天地相交的舞俑,乃至抢灯伞的活动,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生殖崇拜的图景。
  在贵池梅街镇新开村的邱村柯,在雨夜里,记者一行观看了乡民称为二郎会的《刘文龙》、《孟姜女》等节目的傩戏傩舞表演。据乡民介绍,邱村柯的傩戏是在1991年,由村里几位老人着手恢复的,每年活动9天,近年来,随着出外务工者日多,他们过罢春节即打点行装,因此演出有提前举行的趋势。一位老人有些感慨地说,现在年轻人出外打工后,受城市影响,不再像我们老一代对傩戏非常喜爱了。不过目前,九华山北麓方圆百十里的贵池境内的乡村,从正月初七至十五,仍然衍习着这种古老的本初文化活动——傩祭祀、傩仪和傩舞傩戏演出。
  在浙江湖州打工,回家过春节的源溪村的年轻人金中勋告诉记者,他们村的傩戏会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恢复起来的,主要是一些老人的号召和带动作用,现在,年轻人对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和傩戏舞演出的态度主要是讨个吉利,图个热闹,积极性已经没有老一代们高了,但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还是希望能够把它延续下去。
  2月6日至13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等主办的“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池州市开幕,在黄山市闭幕。连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深入池州山村考察了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请神祭祖性的“戏曲活化石”——傩祭、傩舞、傩戏等,对傩文化作了深入的讨论。池州文化局的罗生道不无担忧地说,在热闹的背后,也有着许多冷淡。实际上池州傩在山乡只是封闭性的沿袭、萎缩性的承衍,间或受到战争和政治的干扰,成了行将灭亡的皖江文化的一角余光。现在年轻人参加已经不太积极了,参与演出大都是被动消极的,尽管一些专家和学者在研究,像池州师专成立了傩文化研究中心,并把傩文化纳入乡土教材中,但傩戏已经很难在原生状态下保留和传承下去。
  如今在池州,开发出来的傩艺节目已经成了各种场合演出所必有的主要节目。十几年来,傩戏老艺人和池州文化局、池州黄梅戏剧团等单位对池州傩戏傩舞等傩文化加以挖掘整理,傩戏傩舞开始走出山乡,向外界展示出自身魅力。
  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则认为,民俗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乡土文化、民俗活动是变动和发展的,是乡民们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示,是民间自愿和自发形成的,到了现代社会,池州依然保留了这种原生状态的傩戏活动,是这里独特的地域特色,今后如何发展,是乡民自己的事,作为旅游项目对它们加以开发利用是值得考虑的。许多专家表示,民俗活动旅游项目的开发,学者艺术家的研究、加工,虽不能原生状态地保存“活化石”,但对游客和后人了解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古老的风俗还是有着积极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