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求准 求新 求活——读《干部群众关心的二十五个理论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7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求准 求新 求活
——读《干部群众关心的二十五个理论问题》
卓岩
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一书和读者见面了。全书虽只有11万字,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针对性强,引人入胜。该书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全面准确。虽然书中的25个理论问题分别立论,独立成章,但彼此之间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全书涉及基本理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际关系和对外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但无论回答哪方面的问题,都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地反映十六大精神特别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毫无疑问,该书的出版发行,必将有助于解疑释惑,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上来。
  精心选材,精心设计,锐意创新。何为创新?对于理论文章、著作来讲,无论思想观点,还是表述方式;无论谋篇布局,还是逻辑结构,只有与众不同、前所未有,并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可称为“创新”。该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它遵循了中央的最新精神,抓住了干部群众关注的最新问题,选用了最新的事例和数据,进行了不落俗套、不拘一格的论证说理,采用了鲜活流畅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体现出一种求新、创新的精神。
  简洁明快,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应该说,以往我们的理论文章数量不少,理论著作的规模也不小,但是真正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东西较少。不是干部群众不需要理论,而是我们的一些理论读物或套话连篇,或八股十足,或故作高深,或隔靴搔痒,吸引不了干部群众。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探索。该书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力求用鲜活的语言解开思想的困惑,用身边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学术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把理论的科学性与素材的趣味性结合起来,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历史纵深感,史论结合,情理交融,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有说服力。
  为了写好这本书,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百余位专家学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走访了10余个省市区,座谈了20余次,悉心听取各界人士、各方面干部群众的意见,收集了100多个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先是筛选出38个问题,最后确定25个问题。然后集体攻关,精心撰写,精心打磨,反复讨论,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每一次讨论,都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和中央的有关精神,并考虑形势发展的变化和干部群众关注点的变化;每一次推敲,都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每一次修改,都以准确性、深刻性和可读性相统一为目标。正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使这本书得到广泛好评,深受读者喜爱。《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的成功编写启示我们:实践是生动的,反映实践的理论只有鲜活,才能随着实践之树常青而常新;客观实际是复杂的,只有贴近实际,才能揭示客观规律;干部群众是需要理论的,理论家只有思其所想,答其所问,解其所疑,释其所惑,才能写出为干部群众所欢迎的精品力作。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别开生面,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一本很好的辅助材料。盼望理论界的同志们能受此启发,多出一些观点准确、内容清新、文风鲜活的优秀理论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基本理论说充分说清楚,更好地发挥理论工作指引方向、统一思想、启迪智慧、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