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7
第9版(理论)
专栏:

  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陈文新 阎东平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忧患意识的新阐发。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庄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无不体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从一定角度说,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础上的忧患意识,其内涵比传统的忧患意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刻。这种忧患意识,以人民利益、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展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忧患意识是由我们党的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所决定的。从现实情况看,尽管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奋发进取,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和“志士不忘在沟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等,都包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见解和高超智慧。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因此,所取得的成就越辉煌,就越不能骄傲自满,懈怠停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大好形势下,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科技、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等等。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把握优势,也看到不足,从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爱国才会为国家忧患,因为爱民才会为百姓忧患。班固的投笔从戎和祖逖的闻鸡起舞所蕴涵的爱国情怀,陆游、辛弃疾的诗词所饱含的对失去家园的忧愤以及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渴望,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牺牲精神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忧患意识抛在脑后。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在很多领域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唯有保持忧患意识,增强爱国热情,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加快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