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刘氏三杰故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7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刘氏三杰故居行
胡美凤
绵绵春雨,清洗浮尘,使得江阴城内西横街的“刘氏兄弟纪念馆”的颜色更为素净。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民族音乐家、二胡专业学派奠基人刘天华,民族音乐家、二胡演奏家刘北茂这同胞三兄弟的故居。它坐西朝东,由三间两进两侧厢、三个天井、一个后院组成,距今近二百年,属清末小康住宅。
  穿过精致的六角园门和生意盎然的天井,落地长窗上的透明玻璃隐约泛光,这里没有游客人头攒动,也没有嘈杂叫卖喧哗声,但这里陈列的三百多件展品、二千多件遗物资料,每一件都使人动心。在这里,我看到了刘半农早期的日记手迹、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和他创作出版的诗歌集、杂文集,还有他翻译的剧本《茶花女》;看到了他跟鲁迅多次交往的资料和他为李大钊营葬的捐款收据;看到了他研制的“日晷仪”、“音高推断尺”和有关他首倡新式标点和“她”“他”二字的资料等等,一切的一切,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初期白话诗歌的拓荒者、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在这里,我叹息他因1934年去西北考察方言染回归热,仅四十四岁便以身殉职……在这里,我看到了刘天华改革后的新型二胡,他使用过的乐器:古琴、笛子、琵琶等等,还有那把刘半农从欧洲留学归来送他的小提琴;看到了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他记谱的《梅兰芳歌曲谱》、他创作的二胡名曲《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光明行》等曲谱,还有德国高亭公司为他灌制的唱片等等,是他使二胡由伴奏发展为独奏、由民间口授心传发展为二胡曲谱、二胡独奏曲谱,并使二胡成为高等院校专科之一,是他使二胡把位由三把发展到七把……在这里,我看到: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由两位兄长抚养长大的刘北茂,因1932年夏刘天华到北京天桥收集民间音乐时染猩红热,以三十七岁英年早逝,他为继承刘天华改进国乐遗志,毅然从英语教授改为教授音乐的历程。于1981年去世的他,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二胡曲,其中《汉江潮》、《小花鼓》、《千里淮北赛江南》、《哀思》等广泛流传于世。在这儿有张不同寻常的木椅,刘北茂晚年病魔缠身还坚持创作,为坐久了不生疮,请木工在这木椅上打了十二个洞眼,坐在这把木椅上,他创作了《缅怀》、《流芳曲》。凝望这张木椅,怎不使人敬佩。
  后院里那口水井,虽然井壁已长满青苔,但它不涸不盈,刘家代代饮用这井水,繁衍生息,这是一口幸福的水井,因为它左边的石鼓墩上,刘天华坐在上面练琴,并创作了第一首二胡独奏名曲《病中吟》。井右边的晒酱台上,刘半农因父亲不同意他辍学从军投身革命、与父抗争,在晒酱台上躺过几天几夜。南房里刘半农结婚时的雕花大床、用过的藤编考篮、书箱依然安在,在京使用过的写字台搬回来放在窗前,虽然时间将这些用具磨去了光泽,但刻下了他伏案苦读、用心创作的不灭身姿。刘天华的北房里,摆设依旧,床上挂着的蚊帐,虽已破旧不堪,但它见证了他为避蚊在帐里练琴的那种执著。南房与北房之间的正厅中,悬着刘氏兄弟的三张巨幅黑白照片,相片旁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的题词:“刘氏三杰,江阴之光”。凝望这八个大字,心中不由升腾起强烈的自豪感。江阴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和军事因素使这里的流动人口很多,从而吸收了各地精华,丰富了地方民间文艺,热情高亢的江阴方言、山歌俚调是刘半农研究的对象,而婉转优美的评弹、滩簧,孔庙、庵堂的钟磬经乐,使天华迷恋,江南音乐名家周少梅曾被请来传授二胡、琵琶,江阴民歌大王被请来唱山歌,刘半农记词,刘天华记谱……社会陶冶、大自然激发想象、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教育、自身的努力,孕育着刘氏兄弟。这里是他们创作的源泉,是牵系他们小舟的缆绳,是他们永远温馨的港湾!
  刘氏兄弟都曾当过北京大学教授,都逝于北京、葬于北京。我没有到北大去寻觅踪迹,也没有去北京西郊的墓地凭吊,因为他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从没有忘记过这里;死后,他们魂归故里。刘氏三兄弟的人生像一条河流,河中有平坦的主航道,也有暗流支流,更有暗礁险滩,他们怀着炽热的爱国心,靠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恒与毅”,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事业呕尽心血,共同构成了生命河流里最美丽的风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