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德国这面镜子——析欧美矛盾(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03
第7版(国际)
专栏:大视野

  德国这面镜子
  ——析欧美矛盾(中)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在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行列中,德国不仅最早,而且以最不含糊的态度站在最前列。施罗德总理不仅宣布德国决不参加对伊战争,而且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决不投“使战争合法化”的赞成票。2月17日,在欧盟协调对伊政策的特别首脑会议上,虽然德国也在写上了“战争是最后的手段”的联合声明上签了字,但德国随即宣布其立场没有任何改变。如果是法国或俄罗斯率先采取这种坚决的立场,世界舆论不会奇怪,但恰恰出自德国这个美国过去最亲密的盟友,确实令人意外。这也是美国格外不能容忍它的原因。
  德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或者说它之所以走得这样远,既有近期的政治原因,也有更为深远的历史背景。
  从近期来说,施罗德连任总理后国内糟糕的经济形势,是促使施罗德带头扮演“世界良知的律师”角色的直接原因。换言之,施罗德需要外交上的形象得分来改变其在内政上的不利局面。德国对美国对伊政策的上述两个基本立场,施罗德都是在竞选集会上宣布的:第一次是在去年大选前的汉诺威群众集会上宣布的;第二次是在今年1月底下萨克森州和黑森州两州同时选举前的群众集会上宣布的。据此间舆论透露,这两次重要的宣布施罗德事先并未同外长菲舍尔商量,曾使菲舍尔感到十分被动,也一度使德国在外交上相当孤立。
  施罗德在原则上反对动用武力解除萨达姆的武装的立场并不陌生,德国当然也有权利申明自己的立场。但是施罗德的几个外交上的举动,把自己推上了与布什正面冲突的最前线。
  其一,施罗德宣布这样重大的决定前并未在欧盟内部充分协商,弃欧盟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于不顾。如同此间舆论评论的那样,施罗德像布什一样奉行“单边主义”。欧盟五国和入盟候选三国之所以在发表支持美国的联合声明之前,根本不和德国通气,正是因为德国已经率先单独行动,没有商量余地了。
  其二,施罗德曾经表示过,德国要划清德美双边关系和它作为北约成员国履行盟友义务的界限。但是在土耳其向北约提出军事保护的要求之后,德国带头反对,触犯了北约成员在受到攻击时相互支持的“天条”,把北约当成反对美国对伊政策的政治阵地。这一点是美尤其不能原谅德国的地方。
  其三,施罗德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问题上提前摊牌,等于宣告,无论武器核查结果如何,无论安理会的其他成员对伊拉克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德国都不同意对伊动武。这在实际上等于间接否定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而施罗德和菲舍尔曾坚决主张加强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同样反战的法国却至今不把在安理会的最后立场说死,相比之下,显得老练圆熟得多。后来,施罗德显然意识到这种表态的不利后果,选择德国《明镜》杂志透露德法准备联合在安理会提出“蓝盔部队计划”的提案,但法国旋即否认两国有这种“秘密计划”。这使施罗德更加被动。
  德国同美国的争论早已超出要战争还是要和平的范畴,因为施罗德在实际上已把布什、而不是伊拉克的萨达姆当成世界安全的头号风险,把阻止布什发动对伊战争作为德国的头号外交目标。无论是施罗德还是布什,都很清楚这样一点,即德美争吵的不断升级,实际上争的是一个世界新秩序问题。法国稍后与德国站到一起,俄罗斯随后又加入这个行列,更加清楚地说明德美争吵的实质。布什和施罗德都属于二战结束前后出生的一代人,布什在55岁以前据说只出过一次国,施罗德在就任总理之前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也了解很少,这种几乎相同的背景以及对国际政治同样的雄心,使其争吵的火药味分外浓重。
  德国同美国的争吵在施罗德时代达到这个程度,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在统一后变成“正常国家”的某种表现。施罗德在1999年就任总理后不久,在回答“德国人是否已成为正常的人民”的提问时曾说:“是的,早就是了。我自认为也在其中。”去年在竞选期间,施罗德同样在谈到伊拉克问题时,能说出“必要时我们将走一条德国道路”这样在统一前犯忌的话来,也是德国新的自信心的表现。《纽约时报》记者罗杰·科恩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争吵是一个双边关系的转折点,“德国正在争取平等”。美国前驻德国大使约翰·科恩布卢姆说,“统一后的德国正在塑造某种特质和自我意识”。
  但问题是,德国能不能彻底抛开它的历史,完全不考虑“波恩共和国”时期的外交政策遗产?柏林《每日镜报》的一篇文章说:“一方面我们应该、也想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也要永远想到希特勒。但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不能老想到希特勒。”这篇文章形象地把当前的德国比作一个刚成年的孩子,要离开母亲监护独立生活,却还不知道在外面独立生活是如何艰难。
  出于这些原因,德国政界和舆论界对施罗德带头与美国作对持批评意见的人不少,而且不仅来自反对党。社民党的外交政策专家汉斯—乌尔利希·克洛泽,公开撰文批评施罗德不同美国和欧洲伙伴,首先是法国商量,就单方宣布对军事解决将投否决票的作法是触犯了德国战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即不走德国特殊道路的原则。另有一些知名人士刊登大幅广告,呼吁加强德美关系。据报道,曾经苦心孤诣地修补德美关系的外长菲舍尔,对施罗德总理处理对美外交的做法并不满意,而施罗德曾经酝酿的德法“秘密计划”也没有告诉菲舍尔。
  德美关系已经到了很难修复的地步。拉姆斯菲尔德2月初在美国会作证时,把德国与利比亚和古巴相提并论,说明德国在美国眼中地位已经跌到不能再跌的低点了。有消息说,自从去年夏天施罗德发表不参战的言论以后,北约的危机磋商会议不再请德国参加了。此间舆论不止一次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美国已经永远抛弃了德国。
  (本报柏林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