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去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显示,相当一部分公司加大了债权性融资比重——上市公司为何乐于借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03
第14版(财经纵横)
专栏:金海观潮

  去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显示,相当一部分公司加大了债权性融资比重——
上市公司为何乐于借债
午言
  时下正值上市公司公布2002年年报期间。从已公布的年报中,投资者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在去年明显加大了债权性融资的比重。如新希望年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负债总额增幅高达222.26%,其中主要是银行借款的增加。另外,如九龙电力、双汇发展等公司,去年的资产负债率也有30%—80%的增加。尽管年报公布尚未完毕,但上市公司对债权融资的倾向已是显而易见了。
  对于企业来说,是选择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股权融资成本高,但风险较低;债权融资成本低,但风险高。企业在经营中总是试图找到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点。从成熟证券市场的情况看,债权融资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股权融资。如1970—1985年间,美国企业通过债权融资筹集的资金在企业外部筹资中所占的比重为91.7%。而1985年后,甚至有很多美国企业开始大量回购自己的股份。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偏好。由于没有分红派现的压力,在资金使用上又没有足够的监管,股权融资被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视为“免费的午餐”,只要有机会,就绝不会放弃。甚至曾发生过某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零,却仍申请配股的事情。结果募集资金到位后无处可投,只能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债,甚至重新回流到证券市场,形成资金的实体经济外循环,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浪费。
  正因为此,上市公司在去年增加债权融资的行为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资金成本约束力在增强。一方面,投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投资者对分红越来越重视,也成为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每年必交的“功课”。这一点从今年西宁特钢公布了每10股派
  5.2元的高派现预案后市场所做出的强烈反响中可见一斑。另一方
  面,随着市场监管机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可以随意处置募集资金的“好日子”也已一去不复返了。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之间进行重新选择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考虑到近年来证券市场的相对低迷,我们现在还不能断言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饥渴症”的内在机制已完全消除,但无疑我们已向积极的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从前面提到的新希望等几家公司来看,它们大多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在目前银行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其资产收益率都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只要债务风险控制得当,增加负债是有利于股东财富增加和企业发展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