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要强化“三大扶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04
第6版(两会纵横)
专栏:论坛

  要强化“三大扶贫”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成学(彝族)
采访记者:吴兢
  作为十届全国人大的一名彝族代表,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除了资金和项目的扶贫外,还应该强化“三大扶贫”力度——
一是文化扶贫。凉山经济落后,人员素质较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扶贫首先要从文化教育入手,着力提高当地群众的整体素质。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扶贫力度。
  二是科技扶贫。由于凉山脱胎于奴隶社会,彝族老百姓现代科技意识差,不少群众信神、信鬼,却不相信科学,不尊重科学。科学技术推广难度大、阻力大。所以,当地干部称推广科学技术是“科技革命”。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加必要的投资,在民族地区建立科技示范项目或基地,带动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是移民扶贫。我们当地17个县市,多数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不少彝族农民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寒山区,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从多年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来看,移民扶贫,一是可以摆脱彝族群众山高路险、交通信息十分落后的状态;二是可以减少扶贫的投资成本。比如:可以大大节省基础设施建设,不必把路修到山上,不必把电送到山顶;三是可以大大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效,切实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四是彝族同胞走出大山后,自然气候条件、居住条件、卫生条件也会随之大大改善,生活水平会有很大提高。
  背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历史、社会和地域等原因,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全州17个县市有11个县市是国家扶贫重点工作县。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给了当地不少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但这些项目和资金中的一部分仅仅解决了短期的问题和困难,一些彝族群众仍然没有真正摆脱贫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