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万古名桥出越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04
第10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笔墨山水

  万古名桥出越州
  赵畅
  十八世纪末,法国传教士格罗赛曾把古城绍兴喻为东方威尼斯。不必说水是如何的清滢碧澈、妩媚多情,那载着客人载着笑声的乌篷船,更令人油然想及威尼斯的“刚朵拉”。
  然而,威尼斯又怎与绍兴堪比?“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我国古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的一番点厾,活话出了绍兴的古风。
绍兴自古多桥。据清光绪十九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其时府城面积为七点四平方公里,而城内有桥二百二十九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三十一座,仅府城即有如此多桥梁,偌大的越州,其桥梁之繁,当可想见矣。
  拂去历史的烟尘,一座斑驳却不失铿锵、参差却不失伟岸的“桥梁博物馆”,是那般矫健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桥因木石相齐、梁拱相伍,故姿态万千,别有风情。唐代的百孔纤道桥,宋代的八字桥,元代重修的等慈桥,明代的太平桥,清代的泾口大桥……精巧别致,轻盈飘然,更兼桥饰、桥联、桥亭、桥碑相衬,自令古桥出落得楚楚动人、光彩照人。这古桥,油然让人趸拥了沉甸甸的庄严感、满匝匝的辉煌感:她是历史的风帆,是史记的插图,是开启宇宙的民族密谷,时轮在这里凝固,华章在这时诞生。古桥无言,然而她何以不向人们倾诉着沧海桑田般的心境?又何以不印记着日月经天的动人故事?
  古籍记述绍兴最早的古桥是百官桥,这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桥,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引《地志》:“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桥。”丹朱,尧之子,尧授天下于舜,丹朱不服而作乱,舜回上虞,百官拥戴,在桥边迎候,故名舜桥,亦名百官桥。虽说,百官桥早已不复存在,然而,文献典籍中的记载,灼灼如炬,何以不点燃了虞舜时代那堆惊心动魄的历史篝火?
  桥以人名,人以桥传。每一座桥名的背后,都镶嵌着美丽的传说。“题扇桥”,因传王羲之在此给老妪题扇而得名;孟宅桥,为纪念太守孟尝而建,又名还珠桥。绍兴城南沈园附近的春波桥,乃据陆游怀念前妻唐琬的诗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而得名。内纺车桥,则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身自耕作,夫人自织”的故事有关……每一座桥名,都是一颗璀璨的珍珠,当将她们联袂而成一体之时,给人的又何止是一种惊世骇俗的震撼呢?
  在越州,凡有水处即有人家,有人家处即有桥梁。于是乎,桥梁终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出门见桥、上街穿桥、纳凉上桥、嫁娶过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在对桥的耳熟能详里,能没有一往情深的默契?古人已逝,然而雄耸的古桥犹在,其被洇浸得如水彩、如倒影、如童年记忆中的炊烟、如黄昏古寺里的钟声,是不是孕育了另一种生命的永恒呢?
  古桥巍巍,她亦见证了越州经济的繁荣。《水经注》曰:“浙江又东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这里的“水门”,是鉴湖涵闸建筑,既用于湖水蓄泄,又是湖堤上的桥梁。这堰闸桥的阔大与渊博,为兴业铺陈,为富民壮色,何以不令后人仰止?
  作为文物建筑中的孤例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古纤道桥,其路、桥、水、船浑成一体,卓尔不群。这两面临水的古纤道桥,如长龙卧波,匍匐在西兴运河上,更是睹尽了当年背纤人艰辛地牵荡出一个“鱼米之乡”的雄健风姿。
  桥,是越州大地上的一曲绝唱,足以使她在经济和社会演进中立于不朽。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得好:“桥梁史并非流水账而是生产发展的写照,生产对桥梁提出要求,同时也给它以物质条件。桥梁构造演变总是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是啊,从造舟为梁的浮桥到木桥、石桥,再到当代的钢筋水泥桥;从横溪小桥到跨江公路、铁路大桥;从民间自发造桥到政府规划建桥;从民间土法架桥到科学设计现代化大桥,无不应了上述语理。
  而今绍兴横卧于水波之上的桥梁已达一万多座,竟为威尼斯的五倍许。在桥梁涌起的背后,是不是藏匿着无数动人的奇迹、永恒的回味呢?如果我们把每一次桥梁的嬗变视作“涅槃”的话,那么桥梁一次又一次的升华,终幻化成一个又一个让人们无法逃脱的光环,美似穹庐,直到永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