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陈心陶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2-04
第5版()
专栏:

陈心陶的发言
主席、各位委员:
我国自从解放后,在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各方面都有空前的进步。在短短的6年中,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计划,而且正面临着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之中。我能够在这个时候参加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是一件最高兴的事情。我在这里表示热烈拥护总理和其他领导同志的报告。
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1956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远景,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个美好的远景,必须由各方面的科学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负起这样的一个重要任务的科学家,必须有高度马列主义的知识,不断地改造自己,要跟上时代,并且要为加速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一定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走。
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我最感兴奋的是,要在一定的期限中,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在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魄力和胆量,敢于提出要消灭一连串难于消灭的疾病。就以血吸虫病来说,这种病的流行区遍及长江以及长江以南的12省(贵州除外),大约有1,000余万人患这种病,并有1亿人直接受到威胁。患者以农村中的青年人占多数,不但劳动力受到莫大的影响,而且很多因为这种病而至死亡。在日本、埃及等国家虽然已经做了半世纪以上的防治工作,但并没有什么成就。我们现在提出要在7年内消灭血吸虫病是有足够的条件的。我有信心一定能够在这个期限内把它们消灭。
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在血吸虫的生活史中,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善方法能够彻底击破其任何一个环节。例如:粪便管理不能保证根绝虫卵的来源;水源管理不能保证消除水被污染的机会;各种杀灭血吸虫中间寄主——丁螺的方法也不能保证彻底消灭它们;治疗病人,也没有一种百分之百有效的药物。更困难的是除了人以外,牛、狗、鼠以及其他动物也有血吸虫的感染。因为上述的种种困难,所以防治血吸虫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向血吸虫生活史的各环节同时进攻,然后才有希望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
在广东省,我们根据丁螺生活的规律,并结合农业生产的情况,曾经摸索了一些经验。在曲江等县极大部分的丁螺是生活在稻田旁边的灌溉沟渠内。农民在播种前必须先做好修沟工作,农民自己的修沟方法,不但不能消灭丁螺,而且因为他们一向都是把铲出的泥土倒入稻田,使本来只有极少数丁螺的稻田,而出现了大批的丁螺,因而增加了农民得到感染的机会。从防治工作的观点来看,如果能够把农民铲沟的方法加以改善,就可以消灭绝大部分的丁螺。因此,我们就通过宣传教育,要农民在修沟时,做到无杂草、无松泥、无泥洞(暂称为高级铲沟法),使丁螺无处藏身,而终至死亡。另外,把铲出的泥土埋入地下,使丁螺无法翻身。依照这样的铲沟法,绝大部分的丁螺,因为生活的环境的改变,都很快死亡。农民对这个改善铲沟方法都乐于接受,因为这样做法,正是符合他们的生产方式,对于他们是有利而无害的。
但是,在广东的有些地区,铲沟法就行不通。因为丁螺不生活在沟渠内。在三水、四会及清远三县,丁螺的主要生长地为沼泽地带。春水涨时,一片汪洋;秋冬二季,一片干地,满生杂草。除了在水退后,农民捕捉鱼虾之外,这种地区并无其他生产。根据丁螺的生活规律,如果能够把这种荒地改为耕地,则它们的消灭是注定的。因此,我们曾经提出筑堤开垦,使水不能进去,而沼泽就会变为干地。为了加速丁螺的死亡,再把原来的杂草割下晒干,并以火烧之,这不但烧死了许多丁螺,烧余下来的草灰还起了施肥的作用。最后,还可以用拖拉机翻土,使余下的丁螺埋入土中。到了这个阶段,不但绝大部分的丁螺都已消灭,一个规模很大的农场也在逐渐形成中。广东三水与四会二县交界的一个沼泽区,就有8万亩的面积,这个本来无用的荒地,经过处置之后,不但血吸虫病可以基本消灭,而且还可以变为一块有用的耕地。
兴修农田水利,为农村增产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能够把这种工作和消灭血吸虫病结合起来,则收效必大。在全国农业合作化正达到高潮的时候,结合农业生产来消灭血吸虫病,是值得考虑的一个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