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白洋淀之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06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白洋淀之荷
姚焕吉
  秋天,我来到白洋淀。荷花盛开的时节已经错过,满目皆是芦花如雪,残荷凋零。萧瑟之秋,给我一丝苍凉。
  在码头乘上小艇,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在芦苇的夹缝里穿行,不时有水鸟飞起。大约半个小时,便到了淀中央的“荷花大观园”。如实说,我游白洋淀,是奔孙犁而来的。这就无所谓什么季节了。孙犁纪念馆建在荷花大观园里,被三百亩荷花簇拥着。白洋淀是荷的世界,除了本地的荷花之外,还辟出一角,种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荷。眼下,虽是深秋,个别珍稀品种依然破苞怒放。这也多少驱除我心中的清冷。
  沿着人工搭建的长长的木桥,在偌大的荷塘里转来转去,终于来到孙犁纪念馆。我重温着孙犁的一生,孙犁一生的作品。纪念馆的门楣上,镌刻着孙犁的一幅题字:大道低回。我品味再三,这四个字恰好概括了孙犁的人格。“大道”何其高远,而却“低回”处之。有人说,孙犁是“一面迎风也不招展的旗帜”;有人说,“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位‘大隐’”;还有人说,“他与人、与世界、与关切的事都保持距离——审美的距离”。这些话,写意地道出了孙犁恬淡、沉静、不逐名利的大家风范。这也正是我对孙犁所敬重的。
  学生时代,我是通过《荷花淀》、《白洋淀纪事》等名篇知道孙犁的,也知道了华北平原有个白洋淀。后来孙犁的书读得多了,无论他的小说,还是散文,都写得秀雅隽永,清丽明媚。他那颗善良和美好之心,常在笔端上流露。孙犁的文学之根,深扎在白洋淀。他像荷一样出水高洁,不染纤尘;又如藕似地潜身泥中,虚心泰然。
  孙犁创立的“荷花淀派”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书写出“人情美”和“人性美”,叙事伴着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最欣赏的,还是孙犁的文字。至今,他的《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的主要情节,我还记得。他的清丽流畅的笔调,至今还陶冶着我的性情。
  孙犁奖掖后进。“文革”后,一大批青年作家都得到了孙犁的熏陶和培养。他那晶莹剔透的作品,成了诱发一个个青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催生剂。贾平凹说:“孙老一生都是在默默地生活,勤奋地写作。他不张扬,不喜欢抛头露面。正直的品性在当今的文坛中实属难能可贵。”
  去年7月,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孙犁在天津与世长辞,走完了人生的90个年头。消息传到白洋淀,老乡们特地采摘了荷花,赶到天津,荷花覆盖在孙犁的遗体上。孙犁带着浓郁的荷香,带着对白洋淀的眷恋,到了另一个世界。
  孙犁逝世一周年,白洋淀的荷花大观园里,建起了古朴、幽雅的孙犁纪念馆。孙犁将永远躺在白洋淀的怀里,其“荷魂”不会飘逝……
  告别白洋淀,我伫立在大坝上。明年的盛夏时节,这里将又是一片嫣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