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两个“第一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09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时评

  两个“第一条”
田俊荣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2002年,“吃掉”的钢材,比美、日两国钢材年产量总和还要多;“浇掉”的水泥,相当于全球水泥年产量的40%;“镶掉”的玻璃,占全球玻璃年产量的30%……中国的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02年,城乡居民购买了4万亿元的商品,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实践证明,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重大而成功的决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内需的方针被列为5年工作体会的第一条和对今年工作建议的第一条,被称为应对复杂经济局面所采取的“最重要举措”,足见其分量之重!
  1998年,中国出现需求不足,物价走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治理通胀转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积极”、“稳健”,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一位来自统计部门的人大代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决策的及时和正确:国民经济景气,在1998年3、4月处于表示过冷的蓝灯区;国债资金投入后,开始转暖;到11月,进入浅蓝灯区;到12月,回升到表示基本正常的绿灯区。
  从那以后,扩大内需这一方针显示的巨大作用,帮我们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不仅没萎缩,反而持续发展,经济总量连上8万亿元、9万亿元、1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
  扩大内需,好比一条坚实的跑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搭建了巨大的平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在未来18年内必须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在过去的5年中,为扩大内需,我们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大大缓解了发展的瓶颈,为国民经济今后持续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在许多国家经济腾飞阶段,是有史可鉴的。
  事实表明,扩大内需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有利于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人民群众拥护,实践中行之有效,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实行。
  落实好两个“第一条”,我国经济就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预定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