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大生态”带给西部美好明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10
第8版(两会采风)
专栏:记者视野

  “大生态”带给西部美好明天
  本报记者 吴兢
  在朱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词语多次出现,将人们投向西部的目光再次聚焦“生态”。从环境保护到全方位的“大生态”建设,这场“生态革命”将给西部人民带来全新的生活。
  从伐到种、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绿西部
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是西部大开发中两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的启动地。早在1999年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四川代表团就以全团名义,提出了《关于建造长江、黄河沿岸“绿色长城”的议案》。这一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而在此前一年,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在该省率先起步。
  5年前,西部由于过伐过牧,绿地逐渐变荒山,生态十分脆弱;5年后,从伐到种,蜀山蜀水渐渐绿起来:对2.88亿亩森林实施了有效管护,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5000多万立方米;退耕还林813万亩,荒山造林2026万亩,封山育林28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4.23%上升到了26.62%……
  生态旅游、生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成为经济新亮点
生态建设带给西部的,不仅仅是环境效益。
  四川代表团的代表们给记者提供了两组数据:去年,四川省农调队对10个山区县200户退耕农户进行了一项调查:实施退耕还林后,收入增加的占63%,对收入无影响的占27.5%;而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四川农民从两大生态工程中获得人均收入达到150元。
  “去年,仅旅游和水电提供的税收已经占到我们地方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从‘木头财政’到‘生态经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已尝到甜头。”来自“童话世界”九寨沟的藏族代表张东升兴奋不已。
  “生态也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发展生态经济大有作为。”四川省省长张中伟代表信心十足:“四川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探索了三条路:一是生态旅游。几年来四川的森林公园从46个增加到81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量跻身全国第二位;二是生态能源。水电是可以永续利用的清洁能源,省里将此列为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三是生态农业。林果业、畜牧业、竹产业等优势做大,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
  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光代表从旁补充:“将生态工程与农业开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扶贫攻坚相结合,着眼于生态经济型产业的培育,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间的关系就能有效协调,生态建设就能进入长效的良性循环。”
  生态建设,带来青山绿水,带来脱贫致富;与此同时,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四川代表团采访,记者发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广受代表们关注:近年来,国宝大熊猫的家族明显壮大;四川3.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年滞留泥沙总量5.6亿吨……西部群众对生态的关注度明显提高,生态意识大大增强。
  张中伟代表说:“下一步的重点,将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推进、流域治理转变,‘大生态’将带给西部百姓更加美好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