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力振国企心切切 情注“三农”意绵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12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基层代表委员心声

  力振国企心切切 情注“三农”意绵绵
  张瑞生代表——
国企改革还要不断深化
  本报记者 王彦田
  “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没有到位,还要不断深化”。来自大型国有企业齐鲁石化公司的张瑞生代表对国企改革提了3点建议。一是国企改革要继续深化,要加快速度,而不能停滞不前。特别是在企业主业辅业分离的情况下,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否则,辅业部分的资产就面临加速“缩小”的危险。二是加大国企分离办社分职能的力度。三是建议国家尽早出台有关保障国企困难职工利益的政策,特别是让分流下岗职工的利益得到保障。
  孔令宏代表说——
莫让企业“办社会”
  本报记者 富子梅
  神华集团海勃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会生产部部长孔令宏代表说,煤炭工业尽管脱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例如,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无法分离出去,税负较重,下岗职工年龄偏大、技术单一、文化程度低、重新就业困难等,都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孔令宏建议,多渠道筹集资金,按有关政策支持企业把社会职能分离给地方。地方上要加大投入力度,依托煤炭资源,建立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
  强伯勤、朱作言委员——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所有”
  本报记者 盛若蔚
  中科院院士强伯勤委员说:“创新能力,上至国家,下至企业,其意义不言而喻。创新能力强,则发展后劲足,发展空间大。单纯模仿的话,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撵。现在我们有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且在人力、资金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国有企业有没有竞争力,同样要看创新能力。”
  中科院院士朱作言委员认为,科技发展的目标应当瞄准国际主流,现在一时落后没关系,但不能永远“敲边鼓”。各级科技工作者都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奋斗方向。“千万别满足于‘中国制造’,希望有一天贴着‘中国所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能够出口国外。”
  吴明楼代表——
让农民多得实惠少担风险
  本报记者 李文云
  安徽益益乳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吴明楼代表,谈起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时语气沉重。这位来自国有企业的代表认为,加快农村产业化步伐,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出路。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只是生产加流通,没有农产品加工业,没有产品增值环节,农民得到的利益很少,应大力扶持农村加工企业,实现产品增值;同时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关系,采取利益共享、风险补偿、法律保障等措施,规范企业与农民合同的签订,防止订单缩水,这样才能让农民多得实惠、少担风险。
  关润尧、周宝生代表——
提高农民素质才是根本
  本报记者 姚斌华 李同欣
  广东省佛山市罗南村党总支书记关润尧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村民的致富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关润尧说,罗南村全村人均收入已超过1万元,富裕以后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引发安乐享受、不思进取,甚至“黄、赌、毒”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要引导村民不断‘充电’,更新观念。”
  湖北田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宝生代表认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根本还在于提高素质。一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数量、质量都要保证;二是要加大对农民的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教育,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对口支援农村;三是鼓励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到农村定期工作,把科研与帮农结合起来;四是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五是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的带头人。(附图片)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国盛代表说,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报记者 张忠摄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建设代表非常关心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村教育问题。
  本报记者 李忠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