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以人为本——沈阳市委转变作风为群众办实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07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人为本
——沈阳市委转变作风为群众办实事纪实
本报记者 郑有义
  今年,沈阳的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将分别达到120亿元、20亿美元和5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谈到沈阳快速发展的原因,市委书记张行湘说,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工作中,以人为本、以民为天,做决策首先看群众是否得到了利益,讲“政绩”先问问百姓是否认可。
  听呼声,为民之忧而忧
  在沈阳,“慕马”案件曾震惊全国,由于部分党政机关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全市有近12万户煤气拖期开栓;有50万人“三峰供水”(即早、中、晚各供水一小时);有100多万平方米住宅冬季不能正常供暖。
  “本应一年零八个月就回迁,没想到一等就是十年。动迁把我的心‘动’凉了,把我的家‘动’散了,把党和政府的威信‘动’没了。”
  这是沈阳市铁西区居民杨春义写给市委领导信中的话。他上访多年一直没有结果,2002年春天又将信投入邮筒。
  几天后,铁西区委、区政府领导一行人敲开了杨春义的家门。杨春义的爱人看到市委领导的批示,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没想到市委离我们这样近,就像站在我们身边。”
  一个月后,杨春义等6户居民高兴地领取了苦等十年的货币安置金。
  事情没有就此结束。沈阳市委举一反三,抓住杨春义这一带有普遍警示意义的问题,连续在《沈阳日报》一版头条刊发了市委领导批转的四封群众来信,就“动迁十年不能回迁”一事在机关和群众中开展讨论,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对群众呼声背后涉及的问题严肃惩处,由此受处分干部72人,45人移交司法机关,使对百姓困难麻木不仁、一拖了之的恶劣作风得到有效扭转,亲民、爱民、帮民在全市机关干部中蔚成风气。为了彻底解决“杨春义们”超期回迁和城市贫困群体的住房困难,全市共建设了近5万平方米廉租周转房,特困户减收、免收房租,在全市范围内做到居者有其屋。沈阳市还下力气解决了直接关乎群众生活的50万人口的“三峰”供水问题、11.6万户居民的煤气拖期开栓问题、5.7万户棚户区居民的回迁问题。新开公交线路16条,延长12条,增加和更换了2400多辆公交车。沈阳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群众疾苦的深切关注。
读群众来信,成了市委领导倾听百姓呼声、体察民情的渠道和窗口。3年下来,市委书记张行湘亲笔签署意见的群众来信达7000多封,5000多封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来信都有了圆满结果。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仅去年一年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7万件次,集体访1万多批次。建立健全了信访责任追究制,一些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普遍得到解决,到省进京的上访大幅下降,民心顺了。
  变作风,建设“亲民政府”
  百姓利益大如天。建设一个时刻与群众安危冷暖休戚与共的“亲民政府”,是沈阳市委的要求,也已成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工作的标准和行动共识。
  在沈阳的普通市民家中,经常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身影。沈阳市八家子小区的数千名居民煤气长年不能开栓,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市委书记、市长带领一班人来到现场办公。看到居民的困难,他们向居民立下“军令状”:解决不了群众供水供气供暖等难题,我们就辞职!市长陈政高“亲民”身体力行。那些群众急需解决困难、百姓反映问题集中的地方,经常是他现场办公的地方。白天工作忙,就常常利用晚上到群众家走访,亲自拧开自来水龙头看看供水足不足,亲手摸一摸暖气看供热是否达标。
  沈城西部有条细河,过去河水清澈,两岸柳绿花红。后来,由于污染,河水发臭,岸边居民在夏天也不敢开窗户,群众反映强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文信根据市人大代表提出的细河改造治污议案,进行了考察,常委会迅速通过议案审议意见,市有关部门立即调动人力物力,对细河进行整治。如今,整治细河的系列工程已经陆续开工。市政协主席赵金城在访民中,发现还有4467个困难家庭没有电视机,有的居民甚至拿着几年前的旧报纸前来询问政策。市、区两级政协与各界委员率先慷慨解囊,并在社会的支持下,不到两个月圆了他们的电视梦。
  今年春天,非典突袭,市委、市政府毫不犹豫地把抗击非典、保卫人民生命与健康作为当时压倒一切的任务,组成了以市委副书记苏宏章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全力以赴,为民守关。
  苏宏章的办公室离家很近,他却60多个日夜没有回家。建设“亲民政府”的效果是显著的。短短两三年间,沈阳百姓的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条标准化景观路改造建设完善了城市道路整体功能;“一宫两陵”及近20处古迹周边环境整治彰显历史名城文化魅力;新增41.3平方公里绿化面积初见“城市森林”雏形;拔去2000根烟囱赢得80%的大气优良天数;棚户区改造、小街小巷维修、小区庭院美化、低洼地区积水整治、中低档楼房翻新,五项直接造福于百姓的“民心工程”悄然启动。9月29日至10月20日,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全市111条小街小巷被加宽筑平。
  做决策,唯民利益是举
  近两年,沈阳市民的生活中多了一个词汇——“听证”。市里要在哪建立交桥、安什么样的路灯,公交车月票改IC卡、水价上调等等,政府每做出一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都要开听证会,先听一听老百姓的意见。市委领导说,我们进行重大决策时,第一位的是看是否对百姓有利,老百姓能得到多少利益,为民造福的事,我们就多做,老百姓得大利益的事,我们就大干。
  沈阳市的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是辽宁的大中型国企聚居地。近年来,由于大量工厂停产、大批工人下岗,铁西的路如何走,事关数十万产业工人的直接利益。沈阳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缜密论证,做出了铁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班子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优势互补,摆脱老工业基地自身无法产生发展动力的怪圈。经过不到一年半的建设,铁西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厂搬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拆违建绿、拓宽道路、亮化街区;发展三产,解决就业,4.3万人又上岗了……昔日的“灰姑娘”陡然间变成了如今的“白雪公主”。而在此间最为受益的、最高兴的是那些生活在铁西、工作在铁西的老百姓们。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就业压力很大。沈阳市委、市政府将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一号工程”来抓,专门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及8个配套文件,确立了1.4亿元的就业经费预算。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今年,全市已开发就业岗位9.99万个,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1.41万人次。一大批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