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减少,表明大规模制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仍任重道远——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12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减少,表明大规模制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仍任重道远——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本报记者 刘韬
  假冒伪劣受遏制
  国家工商总局一份最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情况分析显示,2002年,全国工商系统查处的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数量和总值出现了近年来首次下降,分别下降2.18%和16.29%。这组数据虽然简单,但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随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深入开展,公开的、大规模的制假活动猖獗势头已得到有效控制。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了保护,市场消费环境正在逐步好转。
  专家分析,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数量减少,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多方共同努力。2002年,全国工商系统集中开展了集贸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取缔假冒伪劣商品摊位7.65万个,查封假冒伪劣窝点1.13万个,使集贸市场制假售假行为得以有效遏制,经营环境明显改观。此外,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经营示范商场和商业街,这对规范商家经营行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堵住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的通道,市场监管部门大力创新监管方式,严把市场准入关。
  北京、山东等地工商部门对肉、菜等重点食品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所有进入市场销售的肉、菜都有一张“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厂家,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一追到底,及时查处。
  投诉热点有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投诉热点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新的消费领域投诉上升较快。据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司介绍,前些年,家电、服装、鞋类等商品质量问题多,消费者投诉较为集中。如今这些商品投诉已明显降温,取而代之的是热点消费领域出现的问题,如手机、美容美发、旅游、商品房、汽车维修等消费纠纷。
  以手机为主的通讯器材类商品,居消费投诉的首位。据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十几个大城市“12315”消费投诉举报中心反映,消费者对手机的投诉,有产品质量、性能不稳定,广告宣传与商品不符,售后服务差等“老”问题,也有经销商故意设置障碍,以各种借口拒不履行手机“三包”规定,不提供换货凭证,缩短“三包”期限等新问题。消费者对美容美发服务的投诉,主要是一些资质不合格的美容店,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培训便进行专业性较强的美容服务,使消费者美容不成反毁容。商品房、汽车等大件商品投诉升温,表明商品房、汽车质量仍不尽如人意,物业管理和售后维修服务亟待加强。
  打击力度不能减
  工商执法人员提醒消费者,对一些新的消费形式,如网上购物、邮购、持卡消费等要持慎重态度,防范风险。如有的健身俱乐部、美容美发院、洗浴中心、娱乐中心实行凭卡消费,要求消费者预交全年费用,然后分次消费。当消费者对其服务不满意要求退卡时,经营者往往会百般刁难,不予退款。还有少数不法经营者发售消费卡后携款逃逸,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
  记者从国家工商总局了解到,今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将围绕“查伪劣、反欺诈、抓大案、维权益”的主线,突出重点市场和重点商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建立实行商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商品退出制度,以及商品质量检测网络,全面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以餐饮、美容美发、旅游、修理为重点,组织开展“维权反欺诈”活动,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努力创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