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杜青林、陈锡文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11
第4版(要闻)
专栏:

  杜青林、陈锡文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本报北京3月10日讯 记者江夏、彭俊、马国英报道:今天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就农业和农村工作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丰硕成果
有记者问,对我国当前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怎么看?杜青林说,过去的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国农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六大趋势性的变化。更为可喜的是,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5年来,农民的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了3.8%,去年增长了4.8%,实现了持续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有记者提问,为什么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陈锡文说,只有把农产品放在最适宜它生产的地区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生产,才能获得质量最好的农产品;主要农产品形成集中产区,有利于促进农户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有利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主要农产品形成集中产区以后,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种指导和管理方式对于中国农村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增加农民收入要多管齐下
杜青林在回答记者关于税费改革的问题时说:我们在20个省、市、区进行了税费改革的试点,农民减负一般都在30%以上。现在的问题是税费改革发展不平衡。基层普遍存在“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吃饭的人太多。解决这个问题,一条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另一条是实行配套改革,精简机构,减少吃闲饭的人。在精简机构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
陈锡文在回答农民增收为什么困难的问题时说,这几年农
  民收入增长缓慢,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困难。一是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二是城市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变化,用于农产品方面的开支减少。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购买商品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如果这样一种大格局不改变,农民从农业中增收是非常困难的。
在回答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时,陈锡文说,目前的国情、国力下,要把近8亿农村人口都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说暂时是做不到的。但是,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政府还是倾注了很大的精力。20年来,中央一贯强调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这部分承包到户的土地,实际上是现在中国大多数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
杜青林在回答有关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问题时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中国的农产品质量总体来说是好的,特别是食品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杜青林说,近两年来,我们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4个城市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去年4月份和11月份,定期对这4个城市的农产品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是,这4个城市蔬菜产品的合格率都达到95%以上。今年我们将在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全面实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我们要采取综合措施,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千方百计让人们吃上放心的食物、用上合格的农产品。
陈锡文在回答如何就2002年的情况看待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冲击时说,2002年我国粮食出口量明显大于进口。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去年的背景是全球谷物减产导致价格飙升,这是一个特殊情况。国际市场粮食更多进入中国的压力仍然存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