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3阅读
  • 0回复

西藏的明天会更美——藏学专家周炜博士眼中的西藏生态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12
第2版(要闻)
专栏:

  西藏的明天会更美
  ——藏学专家周炜博士眼中的西藏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李新彦 赵永新
  沐浴在早春的阳光中,位于北京北四环路北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厦格外光彩照人。
  说起西藏,该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周炜滔滔不绝。这位脸色黑红的藏学博士,1958年生于昌都,会说一口地道的藏语,能写一手流利的藏文。1982年他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藏日报社工作,1985年,周炜走出西藏,先后攻读中国社科院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和汉藏语言学博士研究生,1999年又到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著有《西藏的语言与社会》、《西藏文化的个性》等10部藏学专著。
  近几年,周炜每年都要回西藏,到农牧区做实地调查研究,同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探讨西藏的发展战略,一呆就是半年多。“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业也同样比翼齐飞。那皑皑的雪山,纯净的河水,辽阔的草原,让人叹为观止!”
  记者随着周炜如数家珍般的诉说,神游于雪域高原——
  “拉萨河河水碧绿清澈,天鹅、野鸭,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鸟儿,自由自在地在水面上游弋……”
  “拉萨河的河滩上栽种着成片的白杨,大路两边绵延不断的柳树枝繁叶茂——从贡嘎机场到拉萨的80多公里公路,简直就是一道风景绝佳的绿色长廊。进入拉萨市区,宽阔的马路两边松树如带,草坪如茵,和内地城市没什么两样。”据周炜介绍,和平解放以后,拉萨市每年都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城市越来越绿。市民们普遍反映,这两年拉萨的风沙天气比以前明显少了。
  “更让人高兴的是,虽然拉萨城区近年来扩展了不少,中外游人越来越多,但是以前的脏、乱、差一扫而光,古城变得越来越干净。”他回忆道,大昭寺周围是密集的居民区,原来由于没有地下排水管网,碰上下雨,污水就都流到环绕大昭寺的八角街上。经过几次大规模改造,如今的八角街非常干净。
  和平解放后,拉萨陆续建了水泥厂、皮革厂、啤酒厂等现代化工厂。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西藏十分注意工业污染的治理,拉萨污染较重的6条小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关掉了,市水泥厂的搬迁也在筹划之中。皮革厂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和治污设施。1998年,周炜专门去厂里考察,车间里闻不到什么异味,经过治理后的废水完全达标。
  “拉萨河是拉萨人的母亲河,也是拉萨市环境质量的晴雨表,每次回去我都要到河边看一看。2001年10月看到的景象至今让人兴奋:由于市里实施禁渔、禁猎等环保措施,拉萨河河水碧绿清澈,天鹅、野鸭,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鸟儿,自由自在地在水面上游弋,一派祥和美景。这是先前我在拉萨工作时没有见过的!”
  周炜告诉我们,如今拉萨、日喀则、江孜、泽当等几个大的市镇都在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步子一点不比内地慢。
  昌都和林芝是西藏的两大林区,现在都已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伐限伐,木材检查站监管得非常严格,大路上几乎看不到拉原木的卡车……
  在周炜眼中,拉萨还有一个地方不能忽略,那就是拉鲁湿地。“10多年前我在拉萨工作的时候,湿地内还有很多牛羊在吃草。后来拉萨市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在湿地周围建起了围栏和隔离水渠。去年秋天我回去时,里面已看不到牛羊的影子,湿地西端的芦苇有1米多高。”
  拉鲁湿地的保护是西藏重视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缩影。周炜告诉我们,目前,西藏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70多处。“许多朋友告诉我,现在在自然保护区内全部实行禁猎,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加。”
  昌都和林芝是西藏的两大林区。“这两个地方原来就实行严格的限额采伐制度,1998年以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伐限伐,木材检查站监管得非常严格,大路上几乎看不到拉原木的卡车。两个地区的政府所在地昌都镇和八一镇,周围全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为了不破坏独特的原始风貌,西藏在优先发展旅游业时,同样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周炜说:“有一次我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谈到旅游开发时,热地特别强调,宾馆的选址一定要慎重,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一定要跟上。”
  “加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要破坏生态——相反,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生态环境也保护不好!”
  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最好保持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此,周炜回答说:“加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要破坏生态——相反,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生态环境也保护不好!”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说:千百年来西藏一直以牛粪和薪柴作燃料,在拉萨等城市里,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堆着木头、树枝,甚至是灌木和晒干的草皮。如今,市民们用上了石油液化气,冬天取暖用电热器,越来越多的市民、农牧民用太阳能烧水。试想一下,50多年来西藏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如果还沿用原来的生活方式,那得破坏多少树木和草地啊!
  “生态环境保护得好与坏,我认为关键不在于发展的快慢,而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在于采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何。”
  周炜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西藏的植被和珍稀动植物资源,自治区加大科研力度,如试验成功了人工培植虫草、科学采收红景天等技术。这些年他回西藏有一个突出的感受:不论是自治区领导,还是地方干部,直至普通群众,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有人担心青藏铁路修通后,大量中外游客涌入西藏,会破坏西藏的生态环境,我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周炜告诉记者,“只要坚持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相信西藏的明天会更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