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从“造田”到“还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15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时评

  从“造田”到“还林”
林治波
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两会”代表、委员热烈议论的一个话题,大家对近几年来政府在环保方面作出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很大代价。沉痛的教训使人们醒悟到,必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多、精神的富有,还应当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是最佳的发展道路。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始终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大幅度增加投入,从源头抓起,坚持标本兼治,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在重点林区和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生态脆弱地区有步骤地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为此,国家向农户无偿提供粮食、种苗和生活补助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这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长江流域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使水域面积得到大幅度的恢复。
  从过去的与水、与林、与草争地,到今天的大规模退耕还湖、还林、还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转变,是一个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重大成就。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其内容也不仅仅是还湖、还林、还草,还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控制人口数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等。环境的改善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理解支持,并行动起来,积极参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先人美妙的诗句,描绘了古代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自然环境,使其更加秀美丰饶。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祖国的天空一定会更蓝,景色一定会更美,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